面瘫发病原因多,且没有明显年龄界限,发病后对患者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大。本期我们摘取孚道仁医创始人陈根成教授《命门精解与临床应用》一书中关于“面瘫”的治疗经验与同道分享。
古代医书中的面瘫
面瘫,又称口僻,临床上二者常常互称。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口僻就是口眼歪斜。早在《内经》就有口僻及其治疗的记载。《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弛纵缓,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诸风·风懿》记载以酒煮桂治疗“面目相引,口偏僻”,其法应是源于《内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由此可知,古人认为面瘫或口僻的病因与风邪入侵有关;经络方面,与足阳明、手太阳经有关。除此二经外,实际上还与足少阳经有关。在治疗方面,《内经》及《千金要方》均以肉桂酒浸后外敷患处。面肌痉挛引急,古人多以枳茹酒治之。
面瘫与中风
面瘫或口僻实际上也是属于中风范畴。现代医学的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属于此病证。根据现代医学的概念,有必要把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与急性脑血管意外相区别,是因为两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截然不同。现代医学考虑的重点是二者发病时的病理机制,根据其发病机制和病后的病理生理决定二者的治疗。在对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与急性脑血管意外二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上切入点不同,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二者的认识就会有明显不同。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采取的治法不是根据病而是根据证的变化而变化,有是证用是药。在病因方面,因二者都是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外邪入中所致,所以临床上面把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称作面瘫似乎就没有必要了。
治疗,思辨
这类中风为正气亏虚,风邪入中经络,痹阻气血,出现面部肌肉不仁且不用,或伴眼流泪,或伴耳鸣响,或伴舌不知味,也有热毒炽盛者,出现发热、耳痛、耳部疱疹等症。患者多有感冒病史或感受外邪史,发病后,部分患者出现耳后疼痛,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面部痉挛。患者正气亏虚,卫表不固,风挟寒邪、湿邪、热邪入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则面部肌肉不仁且不用;不通则痛,故耳后疼痛;肺不藏魄,故眼流泪;胃无命门则舌不知味;命门火衰,气血亏虚,风寒痹阻脉络,阳气运行不畅,则出现面肌痉挛。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宜益气温阳通阳,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为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加桂枝、防风、麻黄、细辛等,或用小续命汤加柴胡、升麻,配以肉桂酒煮后外敷患侧耳后乳突处,可谓大效。治疗面瘫除益气温阳通阳,养血祛风之外,要考虑面瘫经络的关系。面瘫所在部位为少阳及阳明经所过之处,并与手太阳经有关,故柴胡、升麻、防风作为引经药为必用之药,能引药直达病所。治疗面瘫,无发热,耳部疱疹者,可用辅正汤治疗,配合肉桂酒煮后外敷法,屡试屡效,其效似较激素治疗效果为好,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尤宜。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诸风·风懿》记载“治中风,面目相引,口偏僻,牙车急,舌不可转方:酒煮桂取汁,以故布搨病上,正则止。左㖞搨右,右㖞搨左。秘不传,余常用大效。”我们的制法:30%酒精ml加热后放入肉桂5g,焗10-20分钟,再加入蒸馏水ml,以纱块搨病侧耳后乳突处,每次约30分钟,每日两次。如对肉桂或酒精过敏者,即停。验之临床,曾治面神经麻痹10余例,除1例过敏者面瘫恢复不理想外,其余患者果如孙思邈所言。不论年龄大小,用此法者,均在用后1-2天见效,每日都有所好转,均可在2-3周内或少长的时间内恢复。全部患者均不用激素及维生素等药治疗。
如出现面肌痉挛,可于上方加枳壳或枳实、全虫,有明显抑制痉挛效果。一般服药一周即有效。亦可用枳实、全虫酒浸后长期慢慢服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枳茹酒治疗。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诸风·风懿》记载枳茹酒“枳实上青刮取末,欲至心止,得茹五升,微火炒去湿气,以酒一斗渍,微火暖令得药味。随性饮之。主口僻眼急大验,治缓风、急风并佳。”《肘后》以治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枳树皮亦得。曾如法制枳茹酒20升,试饮之,觉清香,微甜,味甚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三卷·百病主治药·痰气》有“枳茹,渍酒服,治中风身直,及口僻目斜。”
辅正汤名的“辅”字取自《周易》。辅为面颊、嘴巴,《周易》在艮卦有“艮其辅”之语,意为坚决闭住嘴不说话。
辅正汤:麻黄桂枝杏仁白芍防风柴胡升麻黄芪白术党参当归川芎甘草
如无热,可加制附子、干姜等。有热,加黄芩。阴虚,加生地、麦冬、石膏。可以不用虫类药。
(编者注:以上的治疗方法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延伸阅读
《命门精解与临床引用》
作者者:陈根成
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出版年:年10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