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剧如一条病入膏肓——不,是油尽灯枯——的蜈蚣,明明已经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却死而不僵,偶尔还会有点小动静,这点可怜的小动静往往被业内莫名惊诧,觉得是春天,然后受到蛊惑,悍不畏死地展示出自己的愚蠢与无能。《解密》就是这样的一部剧,一部烂到即使是国产电视剧都绝不应该容忍的剧集。
关贱词一:小鲜肉国产电视剧的制作单位在90、00后的狂热面前,已经乱了方寸,觉得一部剧的主演里如果没有所谓的小鲜肉,那一定卖不动,但他们误会了,卖得动有的时候未必是好事,比如卖笑、卖春等等——对不起,这么说,是歧视性工作者。我的意思是从未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娱乐业敢将毫无专业素养的艺人如此不顾廉耻地推到观众的面前,还美其名曰:这就是你们想要的。
虽然中国人的传统一贯是看不得年轻人出头,但从根本上来讲,真正让小鲜肉面临质疑的还是他们本身的专业技能:表演。在中国,影视是个人IP转化的最高位阶,无论是拍硬照出身的、还是唱歌跳舞入行的,最后都会将自己的吸粉能力在影视做一个变现。这种尝试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什么坏事情,即便是像陈学冬忽然窜红,出演《小时代》和《从天儿降》等也无可指责,反正他演的那些角色都毫无内容可言,片子又烂,就显现不出他的拙劣来了。
关键在于,在这部《解密》当中,陈学冬是堂堂正正的男一号,并且是一个有性格缺失的数学天才!如果不是因为所谓的市场考虑,很难想象这场面瘫悲剧是由制片方自己造成的,难道是因为陈学冬长得符合理科生对女性的审美吗?还是他偶尔臊眉耷眼的角度显得异常的刻薄与市侩?我不想举《雨人》的例子,据说这个角色在原著作者麦家的期待中原来是黄渤,那么我要说,在陈学冬和黄渤之间,隔着差不多一百万个王宝强的“演技”。
关贱词二:谍战据说广电总局曾经表示过要一定程度上控制谍战剧,看来这个决定又走了他们的老路子:好的不灵坏的灵。天知道,这一堆罔顾史实、无知于人性的谍战剧还要演到什么时候,尤其是在《伪装者》之后,人们忽然发现,日暮途穷的谍战剧又多出了另外一种可能:偶像剧。
如果说现代剧作的结构是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结构:童年是否有阴影,命里缺爱,那么在这些国产剧制作单位看来,中国观众的心理结构一定是命里缺子女——看起来也没错,毕竟都是空巢老人——说远了,基本上来看,国产电视剧最近几年所完成的重大产业改革就是把一切剧都变成了偶像剧:偶像的本来就是偶像,后来是武侠变成偶像,再后来是家庭伦理、都市情感,现在轮到了谍战和历史正剧。说实话,这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我也不知道所谓的“偶像剧”是个什么鬼,大概就是不需要演技,擦个汗、扔个纸巾、睡一下粉丝之类的吧。
类型的融合或混搭,并不耽误一部戏的成功,同样也不能阻止一部戏的毁灭。如果我们在《解密》中把陈学冬换成所谓既有颜值又有演技的鲜肉,比如吴彦祖啦、好莱坞的小雀斑啦之类,是不是就可以看见一部令人赞叹的《解密》呢?答案是:Noway!请原谅我用了一句散装英文,本来中间还应该有个f**king的。
麦家曾经在谍战剧中创作过阅读上的奇观,比如《暗算》和《风声》,但履历表不等于期权,起码在新一次的交易当中,作为资深的作者,他应该超越自己,但很遗憾,我们这一次看见的是一个不思进取的麦家。在观看《解密》的过程当中,我有很多次恍惚,觉得有人用一个山寨搅拌机把王宝强(《暗算》中的阿炳)和陈数(《暗算》中的黄依依)打碎了,然后随便在网上买了一张网红脸,就假装自己创造了一个新角色——至于故事,好吧,我假装我生活在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还从来没有看过美剧,还会对什么“式”的谍战体系感兴趣。
也许我们不能描写今天的国安战线,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地抄袭自己。拜托,你们在剧作里能写那么厉害的密码战高手,就不能去找个江湖骗子来解开自己身上的死循环吗?
关贱词三:老戏骨、骗子与绿叶是个人都知道小鲜肉靠不住,所以现在常见的格局就是“小鲜肉+老戏骨”的组合,偶像来吸睛,实力派为整体表演质地托底。这是一个美妙的设想,但却没有带来美妙的结果。
表演组合是一种很奇怪的方程式,我们经常会设想如果当年真是贝尔去演了泰坦尼克号,和温斯莱特生离死别,会怎样?但事实上,两个人或者一群人之间确实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在柳云龙和陈数(两人共同演出《暗算》)之间存在,甚至在柳云龙、王宝强、高明和宋春丽(《暗算》演员)之间存在,但那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十年前,国产电视剧还没有今天这种无可救药,被嗜血的资本玩得团团转,电视剧的演出偶尔也能赢得尊严。
十年前,演员接演电视剧,是为了赚钱,然后能演自己想演的电影,十年后,演员做一切都是为了赚钱。当然这种逻辑,并不能直接用于解释高明和郭京飞在《解密》中的疲软表现,但事实上除了本身自带的那么一点气场之外,你看不见这两个人有哪怕一点点表演的良心。诚然,电视剧的表演丝毫不需要演技,他们也不是那些一无所出的小鲜肉,不过可惜的是,这一次,这些老帮菜们也拖了后腿。
关贱词四:财务黑洞在中国影视行当内,有一种情况并不鲜见:一个导演被一个资深的外联制片耍得团团转,形成一个贯穿整个制作周期的财务黑洞。这不是夸张,在职业道德和行业法规并不完善的国内,所谓的“导演或者制片人中心制”能带来的后果当中,绝对趋向两极:花了大钱,办了不错的事情;亦或者,花了大钱,没有办事情。
别误会,我没有丝毫要替《解密》叫屈的意思,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这部剧的完成度是一场无耻的堕落——或者,财务上有什么黑洞,那就不是我们的事情了。无论是摄影的构图、打光,剪辑的节奏和叙述艺术,音效的处理,后期配乐和调色,甚至包括那些廉价的雨水特效,都无一不代表着国产电视剧的正常水准——你没有看错,我说的就是正常。
这种正常里包括夜戏当中罔顾现实场景的光效,包括日戏当中丝毫不见层次的打灯,包括那些新的令人发指的墙面、桌椅板凳和小道具,包括辅线角色和群演的行走坐卧,包括环境声的设计……包括一切能够将我们真实地带入一段奇妙旅程当中所欠缺的迷人的一切。
这部剧从头到尾只完成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来都来了”,第二句是“行了,差不多得了”。《解密》把尽可能多的好的条件集合在一起,然后酝酿了一场钟声,为我们所有人送葬的丧钟——你猜怎么着,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死不瞑目。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