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以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均无法完成为基本症状。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属回医“中风”范畴。
一、现代医学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大类型:
1、中枢性面瘫:
是指损伤部位在面神经核以上的支配区域,又称面神经核上瘫,如大脑运动区损伤或内囊出血等。中枢性面瘫好发于老年人,由于年龄关系,病人先前通常有一些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临床体诊方面,由于面神经核的上半部分接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而面神经核的下半部分只受对侧大脑皮质支配,所以当一侧大脑运动区损伤或内囊出血时,只有病灶对侧面神经核的下半部分所支配区域出现功能障碍,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陷、流涎、流泪以及味觉异常等症状;而面神经核上半部分支配的肌肉功能不受影响,即两侧额纹没有差异,眼睛闭合正常。
2、周围性面瘫:
是指面神经核以下(包括面神经核)的损伤,又称面神经核下瘫。由于是面神经核及其分支的整体损伤,所以病人不仅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陷,而且患侧面部额纹消失、眼睛不能闭合。周围性面瘫通常好发于年轻人,可以没有特定的病理体质,多由于劳累、感受风寒等诱发。值得注意的是:在周围性面瘫中,由于面神经在内耳门到茎乳孔这一段,是完全走在颞骨内(又称面神经管),而且面神经在离开面神经管出茎乳孔之前,还有两个分支,一为岩大神经——离开面神经管后,在翼腭窝换内脏神经节,加入到三叉神经中,分布到眼睛、鼻腔等,管理泪腺和鼻腔黏膜腺的分泌;二即鼓索——从面神经主干分出后到舌、口腔等,管理舌的味觉和口腔内唾液腺的分泌。所以周围性面瘫根据其损伤部位的不同,又分为面神经管内损伤和面神经管外损伤,两者临床表现上除了共同都有面神经管外损伤即支配面部骨骼肌运动的肌肉功能受损(表现为患侧面部额纹消失、眼睛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陷等)外,面神经管内损伤还会波及到管理内脏感觉即舌头味觉的孤束核和支配内脏运动即主管腺体分泌的上泌涎核发出的鼓索和岩大神经的损伤,所以周围性面瘫中的面神经管内损伤经常在出现面肌瘫痪的同时,还会伴有流涎、流泪以及味觉异常等症状。
从上述所列出的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看:两者虽有病灶部位的差异,但都有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陷等,临床表现十分相似。虽然周围性面瘫相比较中枢性面瘫,症状中多出的额纹消失、眼睛不能闭合等,但由于病人的皮肤特点、年龄差异以及就诊状况等,用于鉴别的症状往往会模糊或者被忽视,鉴别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我们除了从年龄、病因和临床表现方面看,医生还可以让病人做皱眉、闭眼等动作,周围性面瘫的病人患侧眼睛不能闭合。另外,中枢性面瘫由于病变部位在脑,除了面肌瘫痪外,还经常伴有身体其他部分的功能障碍,如舌体偏歪、语言不利等类似轻度中风的症状。
二、现代医学面检查
1.静止检查 (1)茎乳突: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2)额部: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3)眼: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溃疡,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4)耳: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 (5)面颊: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6)口: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7)舌:检查味觉是否受累。 2.运动检查 (1)抬眉运动:检查额枕肌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2)皱眉: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 (3)闭眼: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4)耸鼻: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5)示齿: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6)努嘴: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7)鼓腮: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
三、回医特色诊治方法
面瘫,不管是中枢性面瘫还是周围性面瘫,其病灶部位虽有所不同,但临床表现均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陷,或兼有额纹消失,眼睛不能闭合,或伴有味觉异常、流泪、流涎等一系列症状。我们在临床治疗时的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沿着面神经的路径局部取穴,通过针灸刺激,帮助神经传导功能的修复;另一方面针对相关的肌肉作一些恢复性的调整治疗,防止肌肉功能性萎缩。
1.局部选穴
局部选穴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症这一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面瘫病变部位多为阳明经循行之处,故选穴多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局部腧穴为主,以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临床常取攒竹、鱼腰、阳白、太阳、四白、下关、牵正、颊车、地仓、颧髎、迎香、水沟、承浆等穴。在临床症状上额纹的有无及眼脸能否闭合是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重要表现,因此阳白、攒竹穴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意义重大。
1.1阳白额肌由面神经颞支支配,而阳白穴正位于颞支支配的解剖位置上,因此针刺该穴有利于病损面神经颞支功能及额肌肌力的恢复。
1.2攒竹攒竹穴位于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针刺时紧贴眶上切迹进针,向睛明方向透刺,使针感达整个眼眶,攒竹透睛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疗效确切。
1.3下关下关穴针刺应朝向前上方即眶下裂方向0.8~1寸,使患者眼、鼻特别是鼻腔有强烈的酸胀感,对面瘫诸如味觉异常、流泪、流涎等症状疗效明确,主张周围性面瘫恢复期中独刺及艾灸下关穴,提出下关穴位于三叉神经3个分支的中枢部位,掌握针刺的不同方向,可以使局部神经向相应分布区域调节,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1.4地仓、颊车地仓透颊车首见于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口眼喎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现在临床上也常用该组透穴来治疗面瘫。透刺针针体与面神经下颊支、下颌缘支、面动脉和以口角轴为中心的肌肉等密切相关,该组透穴有助于恢复局部协同肌、拮抗肌的相互联系,重建口角轴正常的三维运动。
1.5颧髎认为重用颧髎穴,点刺放血、浅刺、透刺多种手法结合,可以提高面瘫治愈率,减后遗症。
治疗中枢性面瘫,主穴为颧髎透刺地仓、大迎、颊车;地仓分别透刺迎香、人中、承浆,疗效显著。本法以颧髎、地仓穴为中心,连同所透之穴,广泛涉及手足六阳诸经,结合局部解剖,上述部位覆盖面部四大肌群—额肌、眼轮匝肌、面颊肌、口轮匝肌,各刺激点又为面部表情肌之最佳运动点。
跷脉主一身左右之阴阳,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针刺其交会穴可协调面部阴阳平衡、濡润筋脉,从而达到治疗面部筋脉纵缓不收的目的。因此跷脉循行至头面部与手足阳明的交会穴睛明、承泣、巨髎穴等也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治疗面瘫的局部取穴。
2邻近选穴: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围内选穴。
2.1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三焦经循行“下颊至拙”经过面部。刺激该穴可理三焦之气血、疏散风寒、祛风止痛,促进面瘫恢复。认为翳风穴位于耳后面神经出茎乳孔处,针刺和艾灸该穴可直接刺激面神经病变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重灸翳风穴能够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
2.2完骨位于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此处接近面神经出颅位置,部分患者此处疼痛,选取此处也是以“以痛为腧”为理论根据。
3远端选穴
《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远道刺”。这种选穴方法紧密结合经脉的循行,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
3.1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其循行“挟口环唇,止于鼻旁”。《四总穴歌》中的“面口合谷收”成为后世医家以合谷穴治疗面瘫的理论基础认为三叉神经半月节有向“合谷”穴和“四白”穴的分支投射,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这些研究理论很可能是“面口合谷收”的形态学基础。
3.2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而肝经“下颊里,环唇内”。既能调畅情志、行气活血,又能养血柔肝、舒筋缓急,为治疗情志不畅引发面瘫之要穴。《百症赋》记载:“太冲泻唇喎以速愈。”
3.3足三里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合穴。足阳明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循颊车,下耳前”。因此,通过灸刺足三里既可疏通面部脉络,又能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从而促进面瘫康复。
总之,周围性面瘫无论是面神经管内损伤还是面神经管外损伤相对于中枢性面瘫而言:预后较好、疗程也较短。而对于中枢性面瘫我们首先要针对病因治疗,颅内有出血的病人,要先控制出血,待病情稳定后,再行针灸治疗,防止因针灸刺激引起新的出血,加重病情;另外中枢性面瘫的面肌瘫痪是在病灶的对侧,所以我们在选择面肌瘫痪一侧穴位针灸的基础上,可配合病灶一侧的头皮针,效果更好。
四、面瘫西医治疗 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贝尔面瘫常用的方法,可阻止组织变性,防止面肌抽搐,降低连带运动的发生,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一般认为轻度麻痹治愈率与给药与否关系不大,而中度以上麻痹则用药能使治愈时间缩短,提高治愈率。神经的Wallerian变性在麻痹症状出现后2周完成,故应在神经变性前早期给药,否则预后不良。 2、抗病毒药物:较多医生认为贝尔面瘫是因面神经受病毒感染导致神经肿胀,由于面神经管内压力增高压迫神经,引起神经缺血,导致面瘫症状。因此用抗病毒药物,药物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抑制作用,能阻碍病毒的复制,从而抑制病毒合成,显示抗病毒效力。如利巴韦林每日~ml,静脉点滴,共5~7日;无环鸟苷每次mg,口服,每日5次,共5~7日,或mg溶于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5~7日;还有病毒唑、干扰素及中药板蓝根等等。
五、自我按摩治面瘫
本病治疗除根治原发病外,主要疗法为针灸、理疗、按摩、药物等,自我按摩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现将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1、毛巾热敷。 2、轮刮眼睑,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然后轻揉眼皮20-30转。 3、指擦鼻翼,以两手食指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旁迎相穴50次,在该穴处轻按揉1-2分钟(迎香穴在鼻翼旁开0.5公分),指端按压由轻渐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症。 4、点捻四白穴,该穴在眶下孔凹陷处,瞳孔直下,以食指为术端捻四白穴,边捻边渐施压力,持续1-2分钟。 5、掌揉颊车,地仓穴,以同侧手之大鱼肌紧贴病侧颊车穴(咀嚼肌),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5公分),往返50次。 治疗时注意面部保暖,莫受冷风吹,忌冷水洗脸,不食刺激性食物,每天按摩1-2次,对治愈面瘫大有裨益。
六、面瘫对症护理 1、面瘫患者的日常饮食调理对治疗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本病使味觉与咀嚼功能减退影响食欲,所以要尽量鼓励病人进食,给予适合病人的口味,并富有营养、可口清淡、易消化半流质或软质饮食,忌辛辣生冷刺激产品均是面瘫护理措施。 2、面瘫患者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情感护理。本病起病突然,有些病人认识不足,内心压抑,面瘫护理担忧面容的改变,终日不语,更多的病人却担心预后情况,针对病人的种种思虑,诚恳、耐心地解释病人提出的疑问,并主动向病人解释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的预后转归。对患者口眼歪斜的面容,应尽力体贴关怀,加强生活上的帮助,语言上的沟通。病人得到了尊重和安慰,情志愉悦,气血调达流畅,使病人驱心病、除忧虑、树信心,配合治疗,更有得康复也是面瘫护理之一。 3、面瘫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面部护理十分重要。宜避风寒,外出戴口罩,注重面部保暖,用毛巾浸热水(约70摄氏度)后湿敷患侧颜面,每天5~6次,每次10分钟。面瘫护理包括也可用热水袋热敷面部,温度宜70摄氏度左右,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钟。由于本病影响咀嚼,进食咀嚼时食物易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故应做好口腔护理,面瘫护理还有饭后用3%苏打水或温开水漱口,睡前刷牙。眼睑不能闭合,睡前涂敷眼药膏,并用生理盐水湿纱布盖眼保护角膜。 七、面瘫日常护理 1、心理减压:面瘫的护理要面对来自工作、学习、社交、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面瘫预防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如:倾诉、听音乐、旅游、适当运动等。 2、远离风寒:吹冷风、受冷水刺激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面瘫的护理中不能直吹久吹空调、风扇,尤其是在体力活动出大汗之后。在乘车、户外乘凉、洗浴、饮酒后也应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头面部,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人。 3、注意休息:面瘫的护理和治疗期间都应该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少看电视、电脑、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疾病的康复。 4、膳食合理:面瘫的护理中要少吃油腻滞胃、不易消化的食品。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桃、葡萄、苦瓜、茄子,来维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粗粮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抗病能力。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