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上认为面瘫是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筋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
因此,其形成以风、痰、瘀为表,以虚为本,按照疾病的分期,辨证施治,分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等基本大法。
今天讲的下关穴是治疗面瘫的非常有效的穴位。
穴位揭秘今日说下关下关
下,指颧骨弓下方。关,指机关、活动之意。本穴位于下颌关节前牙关处,与上关相对,故名。
另有释义: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该穴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
作用功效:浮肿止痛,聪耳通络。
下关穴,为足少阳、阳明之交会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枢,主管骨节的运动。针刺下关穴可促进足阳明胃经气血的运行,改善枢机功能等,通则不痛,故下关穴可治疗以下诸症。
临床主治:牙关紧闭,下颌疼痛,面瘫,牙痛,面痛,耳鸣,耳聋,眩晕,下颌关节炎,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足跟痛。
治疗方法:针刺,温针,艾灸
取穴方法:闭口取穴,在面部耳前方,在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温针治疗面瘫
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于面,因此在治疗中必以阳明经穴为首穴。下关穴部位又是面神经、颧眶支、耳颞神经、下颌神经分布之处,故此穴是治疗面瘫的要穴。
典型病例:
于某某,女,40岁,初诊主诉:自感右耳后疼痛,面部发紧,麻木5天。今晨起床后发现嘴向左歪,漱口时口角流泪,鼻唇沟变浅并向左侧歪斜,鼓腮漏气,右耳后乳突部有压痛,面肌不能随意。诊断为周围性面瘫。遂以温针下关穴,每日1次,15次后面部表情恢复正常,痊愈。
治疗牙痛
下关穴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胃火上冲,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导致牙痛,针下关泻胃经实热,疏通患处的经气,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典型病例:
胡某某,女48岁,主诉:左侧牙痛3天,茶饭不思,疼痛难忍,夜寐不安,含冷水疼痛稍有减轻,曾服去痛片无效。来诊时痛苦面容,眼含泪珠。针左侧下关穴,牙痛明显减轻,面目表情舒展。留针20分钟,疼痛消失,面带笑容。1次治愈。
治疗下颌关节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下关为足阳明胃经穴,因为足阳明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足阳明经筋挟口,合于颧骨,从颊结于耳前。下关有疏调局部阳明经气和经筋的作用。
足少阳与足阳明经气交会下关穴,其穴能通调经气。而少阳为枢,主管骨节活动,故下关穴具有行气活血、疏风清热、通利关节的作用。所以治疗下颌关节炎和下颌关节功能紊乱,效果很好。
典型病例:
孟某某,男,19岁,诊断:下颌关节炎。主诉:左面颊部疼痛已2月余。左面颊酸痛不适,不能咀嚼,张口困难,面肌已萎缩平坦,双侧面颊大小不等。经针刺下关穴加灸,4次后疼痛消失,唯肌肉不丰满,先后共针刺14次而愈。
王某某,女,35岁,诊断: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左侧牙关开合不利半个月,半月前拔牙后出现左侧下颌关节酸痛、强直、张口困难,张口时上下切齿间距不到一横指,饮食时仅能进半流质,张闭口时下颌关节有弹响。检查:张口度减少,下颌骨髁状突部有压痛,张闭口时下颌骨颏部无偏移。治疗:针刺下关,隔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治愈。
常用配伍:
1、配颊车、合谷、外关、翳风:治牙关紧闭。
2、配大迎、颊车、巨髎:治面瘫。
3、配阳溪、关冲、阳谷、耳门、翳风、听宫:治耳鸣耳聋、中耳炎。
4、配合谷、翳风、听宫、耳门:治颞颌关节炎。
现代研究:
1、刺络拔罐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2、温针灸治疗慢性鼻炎。
3、针刺治疗足跟痛。
每日保健1、按摩:每天按揉下关穴3-5分钟,可有效治疗口眼歪斜、颞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2、艾灸:经常艾灸下关穴,可祛火聪耳,可治疗耳聋、耳鸣等耳部疾患。艾条悬灸10-15分钟,艾柱灸,3-5壮。
3、刮痧:从上向下刮拭下关穴,有利于减轻牙痛症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