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facialparalysis)
该病是因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等原因引起的面神经管及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疾病,患者多有面部受冷风侵袭或急性鼻咽部感染的病史,通常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不能作皱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患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部分病人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若治疗不及时,恢复不完全,常可产生瘫痪肌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等面瘫后遗症。
在治疗恢复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好坏与治疗时机的选择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前面的文章也提到(点击查看),虽然面瘫的急性期介入针刺治疗可减轻或控制病情的进展,并且越早介入治疗效果越好,但是,针刺强度与选穴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例如,急性期对面部采用轻、浅刺激不仅不会产生促进病情进展的副作用,而且还能改善症状,并缩短面瘫恢复时间。
我们一般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以及兼并症期4个阶段进行治疗,不同时期治疗时取穴的多少、手法的轻重各不相同。
第一阶段——急性期
病程:发病1~7天;
面肌瘫痪程度:面肌活动时肌力较差,尚能做各种表情,但不完全;
临床表现:抬头纹,鼻唇沟未完全消失,鼓腮、进食饮水时有漏气、漏水之象,闭眼时睑裂增宽或眼肌力量较差,眼睑不能闭合或闭紧,患侧口角较低;
病因病机:多为机体抵抗力低下、如长期感冒不愈,或适逢经期、产后、人流术后以及过度劳累,加之感受各种邪气所致,此期面神经处于轻度的充血、水肿期、颜面部血循环略差,出现神经营养障碍;
治疗:此期除患侧给予热疗外,针刺治疗取穴不可太多,重在局部。取阳白、太阳、迎香、地仓、颊车,深不过三至五分。另取双侧风池、合谷,加强祛风、通络之功。针刺深度达八分即可,针感不应重,气至即行。合谷穴常用列缺代而斜刺,逆脉而行达一寸。若初期采用多穴、重手法或加电针治疗,有可能加重局部水肿,加重面神经损伤,最终影响本病的恢复。
第二阶段——发展期
病程:发病后8~15天;
面肌瘫痪程度:做表情时,面部肌肉不能活动、表情呆滞;
临床表现:患侧面部表情呆滞、严重口眼歪斜,抬头纹消失,唇鼻沟平坦,口角下垂,闭目时睑裂扩大,白睛外露,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且患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鼓气、噘嘴动作,进食后,食物常残留于病恻的齿颊间,有口水自口角流下,甚者出现听觉过敏,耳部疱疹,味觉减弱等症状;
病因病机:多因早期治疗不当或病邪较盛,正不胜邪所致,病情变化迅速或未得到控制,或认为早期不能针刺,待病情至较稳定时方来就诊。此期,面神经经过严重的囊性变后已受到压迫,随着损伤的加重,渗出液的吸收,面神经在神经管内出现粘连,使其处于可逆性恢复与坏死之间,致使面神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出现面肌的严重瘫痪,亦可因病毒侵犯部位较高而出现听、味觉障碍;
冶疗:重在减轻面神经损伤,促使面肌活动的恢复。①患侧局部诸穴可给予深刺或透剌,并依辨证,给予全身调节,可取三阴交、足三里、膻中、合谷、太冲等穴,调节机体,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使机体阴阳达到平衡。亦可取背部腧穴,以借督脉,膀胱经之阳气,促进患侧正气来复,使瘫痪肌肉得以恢复;②按摩患侧,并每日用手辅助加强患肌肌力的训练,直至肌肉活动为止。
第三阶段——恢复期
病程:发病后14天至3个月;
面肌瘫痪程度:面肌肌力开始恢复,部分面肌出现微动但不能抗阻力;
临床表现:由于面部各肌肉力量的逐渐恢复,故发展期的临床症状、体征均减轻并趋于好转乃至痊愈;
病因病机:通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趋于恢复,—旦面部肌肉有微小活动,即说明病情已向好的方向发展,面神经已从麻痹状态下开始恢复;
治疗:重在协调正在恢复的面部肌群之间的协调一致性,避免由于单一刺激出现患侧面部的肌肉痉挛或造成五官不正等现象。此时,针刺双侧面部尤显重要,必要时可针泻健侧,补患侧以达到平衡协调的目的。
第四阶段——后遗症期
病程:发病后3个月以上;
面肌瘫痪程度:面肌活动时肌力未恢复正常或未完全恢复者;
临床表现:由于治疗和恢复情况的不同,可以出现前面不同期的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多为失治误治造成。由于病程已久,邪气较盛,留滞经络,造成气血痹阻不通,经脉失养——即出现面神经的粘连;
治疗:此时,风痰瘀阻经脉为其主要特征,面部肌肉失却气血濡养而枯槁。当以综合疗法,镇静、熄风、化痰、温煦、通络。取双侧风池、合谷、列缺、丰隆、内庭等穴,交替使用。局部用颊车、地仓互相透刺,迎香、四白互相透刺,翳风,下关、太阳向颧骨后方刺入约一寸深、颧髎,向外方斜刺。禁止刺至肌层,禁止用电针。
补充在急性期进行针刺的过程中,有个别病人出现加重情况,多数情况下不是针刺引起,而是病情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即使不针刺,这种情况仍可能出现,在急性期面神经处于炎症水肿期,对面神经的损害尚未停止,所以病情本身就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正因为如此,更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积极扭转这一趋势,控制病情,以免错过最佳时机,延误病情,遗留终生面瘫或面肌痉挛等功能障碍。
红茴香经络注射疗法
治疗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取患侧太阳、颊车、地仓、颧髎、阳白、下关、合谷、后溪、风池等穴采取透穴法,可配中药牵正散治疗。既发挥了药物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消炎,解压和营养面神经的作用,又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风通络、益气活血之目的。
攒竹透阳白,下关透太阳穴,再透颧髎,再透颊车,颧髎透下关,地仓透颊车,以上边打边退,加患侧风池,注意回抽无血!
红茴香注射液1-2ml,或红茴香止痛液(红茴香注射液1mI+生理盐水1-4ml)。注射药量:阿是穴红茴香注射液1-2mI,其他穴位0.5-1ml。每次从中选2-5个穴,隔日1次,一盒药为1疗程。
治疗期间应避免风寒。若眼睑闭合不全,则灰尘容易侵入,外出需佩戴眼罩,每日滴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中风后遗症护理工作如何规范开展
●痛风饮食如何把控尿酸
●跟腱炎如何取穴治疗?快来了解一下吧
●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对肾脏产生损害吗?
文章仅供内部学习参考,文章内图片源自网络,不希望被转载的原作者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