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临床看到了很多种针刺方法,不同的适应症适应不同的方法,如何选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才是最主要的,下面选择了一篇文章介绍灵枢官针篇中的针刺方法,这篇文章分类非常好。
《内经》有关刺法论述的内容相当丰富,特别是《灵枢·官针篇》专篇介绍了古代刺法经验,至今仍指导临床。后世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为便于临床掌握使用,笔者现仅就《灵枢·官针篇》的针法及运用简述如下。
1刺法的分类与应用
《灵枢·官针篇》将刺法分为三种:
(1)适应不同病变的九种刺法,简称九刺;
(2)适应十二经不同病变的十二种刺法,简称十二刺;
(3)治疗五脏相关病证的五刺法,简称五刺。九刺有俞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焠刺;十二刺有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俞刺、浮刺、阴刺、短刺、傍针刺、赞刺;五刺有半刺、豹纹刺、关刺、合谷刺、俞刺。古代刺法的要旨,意在以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后人概括为“病不同针,针不同法。”《灵枢》针法“应变”不同疾病的针刺方式,适应不同病情的需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灵枢·官针篇》主要根据针刺部位分类。
1.1刺皮肤
以毛刺和半刺为主,这两种刺法仅刺入皮肤,不深入肌层。主要用于皮肤病、肺卫表证,以及慢性疾病病情缓和者或预防保健等。
1.2刺皮下
《类经》十九卷第五注云:“引起其皮而刺之,则所用不深。”针时用左手捏起皮肤,右手沿皮横针直刺,多用于头面及肌肉表浅处,或需要一针平透两穴以上者。目前临床使用的头针疗法和埋针疗法,是“针不同法”的具体体现,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笔者在列缺、三阴交埋针治疗遗尿,阳陵泉透足三里、太冲透行间,手三里透曲池,配合头针运动区治疗中风偏瘫。也有人在大椎、大杼穴,分别用长针向下平透六个穴位治疗感冒发热[1],均属此法。
1.3刺肌层
有浮刺、分刺和合谷刺三种。浮刺为“旁入而浮之”,是斜入进针透向肌层的一种刺法,比沿皮横刺的角度要大,但比其他几种刺肌层的方法要浅。分刺“刺分肉之间也”,是深刺近骨的肌肉取气。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为一针三向刺入,合攻病痛之法。三种刺法均用于肌肉丰厚处,刺激面大,针感较强,对改善局部肌肉疼痛有较好效果。
1.4刺肌腱(筋)
有关刺和恢刺两种。关刺用直刺四肢关节筋所附着的部位。如曲池透少海,阳陵透阴陵等;恢刺取阔或大之意,是从拘挛筋脉的旁侧进针以后,横卧多向透刺,并结合提捣手法,扩大针感,以恢其气。关刺和恢刺同属刺肌腱的方法,但二者各有特点。前者从正面刺入,单向直刺;后者从旁侧刺入,横卧多向透刺。两种针法常配合用来治疗腱末端病,效果很好。
1.5刺骨胳
有俞刺(五刺中的俞刺),《灵枢》曰:“直入直出,深内入至骨,以取骨痹。”本法强调以刺至骨为度。短刺,《灵枢》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两种刺法基本相同,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短促慢进,深达骨面以后,结合往来摩刮的手法,可以增强针感。有报道,针刺手三里透上廉,并在桡骨骨膜上震刮,对改善周身关节疼痛,有一定的镇痛作用。针刺膻中穴时,采用短刺法可增强舒胸理气的作用。
1.6刺经脉
循病经寻找结聚(如郁血、硬结等)处进行针刺,针尖直达结聚之所。
1.7刺络脉
有络刺,“刺小络之血脉也”,是视其浮络以泻其恶血的刺法;赞刺,“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赞刺与络刺之不同在于,络刺须视其青络脉点刺,赞刺是在痈肿未形成的多针浅刺;豹纹刺,是“前后左右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即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前后左右针刺,刺中的细小络脉出血有如豹之斑纹,如不出血,可加拔火罐助之。三种刺法大致相似,以浅刺出血为目的。目前临床采用的“刺血疗法”即是其具体运用,用于治疗痹症、萎症、缺血、瘀血诸症有一定疗效。
2属于配穴原则的刺法
2.1俞刺(属九刺中的俞刺)
即“刺诸经荥输脏输也”,指刺四肢肘膝以下的本输穴(主要指其中的荥穴和输穴)及足太阳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以远近配穴治疗脏腑疾病。
2.2远道刺
《灵枢》谓:“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指病在头面躯干,可取足三阳经下肢的腧穴(陷骨、足临泣、束骨)和下合穴,用于治疗六腑疾病。意义在于强调远离病所取穴,是四肢分经理论在刺法上的具体运用。
2.3偶刺
《灵枢》云:“以手直心若背,直病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这种刺法具有直接调节脏腑阴阳的作用,同时强调找准病所,注意安全,后发展为特定的“俞募配穴法”或广义的“前后配穴法”,并可双手同时操作。
2.4巨刺
《灵枢》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是基于人体左右经络有交会、有交叉而言。《素问·离合真邪论》指出:“气血盛衰,左右倾移,以上治下,以左治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其与缪刺基本相同,只是在所刺部位和要求上有所不同。巨刺(左右上下交错),以毫针深刺经穴,缪刺(左右上下交镇)以锋针浅刺络脉或各经之井穴出血。这种左右交叉配合可结合原络配穴、八脉交会穴使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面瘫、偏瘫、偏头痛及急性扭伤、四肢挛急疼痛等症。
3刺法的具体操作
3.1多针刺
(1)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为正中直刺一针,两旁各斜入一针,三针齐刺,亦称三刺,三针一字排开,针尖相近,针柄相远,不必拘于经穴,以直接刺入压痛点效果较好。
(2)扬刺:“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在病变正中刺一针,在病变周围向中心斜刺四针,如单纯甲状腺肿、腱鞘囊肿、未化脓的疖肿,可用这种刺法。
(3)傍针刺:“直刺傍刺
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用于治疗顽固不愈的病症。三种刺法意义相近,直刺一针,均须刺中病所或压痛点;所不同者,只是根据病情不同需要,辅助进行一至四针,以加强作用。
3.2间歇刺
即用一根针反复刺激多个痛点,关键是随押手寻找压痛点,逐一进行针刺。《灵枢》云:“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3.3火针刺
是将针烧红再刺,可增加火热刺激,用于瘰疠、阴疽、寒痹等症,有一定效果。目前临床用温针较多,温针能融针灸于一体。至于灯火灸、太乙针(含药艾条)等,为燔针之变法,随着针技的进步,光针、微波针、电热针已应用于临床。
3.4排脓刺
《灵枢》称:“刺大脓以铍针也”。目前切开排脓已属于外科范围,现广泛应用的小针刀疗法,即为此法的发展。
4其它针刺疗法
4.1阴刺
《灵枢》云:“阴刺者,左右悉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本法属辨证选穴,如同时刺双侧太溪穴治疗寒厥,以双手同时刺内关穴治疗心胃气痛或远近(首尾)同刺,如一手刺合谷,一手刺迎香,接通经气治疗面瘫,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2输刺
属十二刺中的一种刺法。《灵枢》云:“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本法垂直进针和出针,深刺不留针,是引邪外出的一种泻法。这里的“直入直出”指的是提插法,后世的导气法也以提插法为基础。笔者临床进针得气后,常持续地、缓缓地进行这种直入直出的刺法,不仅针感可扩散扩远,有时还在留针期间观察到针体摆动,这种刺法具有独特的调节作用。
5体会
《灵枢·官针篇》专论刺法,是以讨论针刺为中心,把针法和针具的使用、具体操作方法、适应证以及穴位和部位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同时又概括了临床针刺环节和要点,示人以“针不同法,法不同针”的范例。后世在《官针》刺法的基础上,以经络腧穴为依据,采用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如现代临床采用的挑刺、叩刺、割治以及水针、电针、光针、埋线等,均是刺法的运用与发展。
《灵枢·官针篇》刺法有20余种,但每种刺法都与一定的针刺得气感应相联系。不同刺法可产生不同的提气感应,以适合不同病情的需要。如中风、小儿麻痹后遗症需要比较强的感应,而高血压、失眠、怔忡等病则应避免强烈的感应。为此,因人因病的不同,采用的刺法也不同。现代研究表明,针感可形成于自皮肤到骨膜的各种组织中,但以深层组织为主,这反映了《官针》深浅刺法的不同要求和意义。
《官针》还论述了寻找结聚反应点进行针刺的意义。如脏腑有痰反应于四肢,通常无痛的感觉;相反,则通过按压检查,发现压痛等病理反应。因此有人把这种本来不痛的点,经轻轻按压出现的痛感,称为“隐感”。穴位压诊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阳性符合率达93%,而胆道蛔虫症在足三里穴下有压痛点,称其为“绝佳进针点”[2]。用辨证选穴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在相互对应、交叉等部位寻找“有效点”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由此可见,以不同刺法及其所产生的得气感应,适合不同疾病的需要,是《官针》篇论刺法的核心。同时,选用压痛等异常反应点进行针刺,是提高刺法效应的关键,也是《灵枢·官针》篇提及的依躯干按部、四肢分经、左右交叉以痛为腧等法优选针刺穴位的方法。
?版权声明:
1、文源:实践派编校/王超坤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联系(国庆治白癜风公益援助北京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