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一般指面神经麻痹,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它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据有关资料介绍,可引起面瘫的疾病达90余种,常见的面瘫类型有:贝尔氏面瘫(占50%以上)、Hunt综合征(占20.4%)、外伤性面瘫(占9.6%)、耳源性面瘫(占6.8%)、肿瘤性面瘫(占3.2%)、中枢性面瘫(占3.2%)、其它(占6.8%)[1]。
耳源性面瘫(otogenicfacialparlysis)是指继发于中耳炎的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为“脓耳口眼斜”。是排除中枢性、核上性面神经麻痹、颅内核性面瘫及颈面部疾病引起的面瘫,亦即仅限于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
发病原因
面神经大部分在颞骨内行走,经内听道进入中耳乳突,从茎乳孔出颅。因此中耳病变或手术均可能导致面神经的损伤而出现面瘫。比如: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炎症侵袭引起面神经水肿;胆脂瘤型中耳炎胆脂瘤破坏面神经骨管,直接压迫、损伤面神经;乳突手术损伤等都可能导致面瘫。
临床表现
耳源性面瘫多为单侧性、周围性。面瘫时,患侧面部运动障碍,致不能提额、皱眉,眼睑不能闭合,口歪向健侧,患侧口角下垂,鼻唇沟不显,不能作鼓腮及吹口哨,饮水时外漏,日久可面部肌肉萎缩。面神经电图及肌电图检查可了解面神经变性、病损程度。X线乳突摄片可见乳突骨质破坏。
治疗方法
人们都知道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病,而且较为难以治疗,耳源性面瘫的时间长短、病损的性质和程度及治疗方法不同于疗效的好坏有密切关系。
●急性中耳炎所致的面瘫:多因小儿先天性面神经骨管缺裂,化脓性炎症侵及,使神经发生充血水肿所致。退行性变未达90%以上者,大多无需手术治疗,仅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即可治愈。如能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或鼓膜切开引流等,面瘫多可很快恢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骨髓炎和胆脂瘤造成面瘫者:多由骨质破坏肉芽穿破面神经骨管或胆脂瘤压迫所致,无论神经有无退变,均应早期进行乳突跟手术;必须在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再酌情进行神经减压、吻合和移植术;如局部感染严重,可在清除病灶后延期进行面神经修复术。
●乳突手术并发面瘫:常因解剖异常,病变组织破坏和术者解剖不熟或操作失误引起。面瘫在术中或术后24h内发生者,称为即发性面瘫,即发性面瘫不能侥幸等待,否则术腔肉芽结缔组织增生,沿损伤处长入神经鞘内,影响神经元再生,减少恢复机会,增加手术难度;术后迟发性面瘫,属于周围性面瘫的神经失用,即损伤限于髓鞘,轴索结构正常,出现暂时性神经传导阻滞,多因术腔填压过紧或手术搔扰引起面神经反应性水肿,祛除病因后,适当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多能治愈。
参考文献:
[1]何瑛,郭森,党守新.面神经麻痹康复治疗观察[J].新疆医学,(1).
红茴香疗法
红茴香注射液为中药提成制剂,具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的作用,此外,红茴香疗法所采取的穴位注射,可以降低炎症区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性渗出,抑制炎症泛发并使炎症的渗出物质加速吸收,减轻肿胀,缓解其对末梢神经的牵张性刺激作用,这对陈旧性面瘫的治疗较为适宜。
治疗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取患侧太阳、颊车、地仓、颧髎、阳白、下关、合谷、后溪、风池等穴采取透穴法,可配中药牵正散治疗。既发挥了药物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消炎,解压和营养面神经的作用,又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风通络、益气活血之目的。
治疗方法:攒竹透阳白,下关透太阳穴,再透颧髎,再透颊车,颧髎透下关,地仓透颊车,以上边打边退,加患侧风池,注意回抽无血!
配方:红茴香注射液2-4ml,或红茴香止痛液(红茴香注射液2ml+利多卡因1-2ml+生理盐水1-2ml)。
注射药量:阿是穴红茴香注射液1-4ml,其他穴位0.5-1ml。每次从中选2-5个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期间应避免风寒。若眼睑闭合不全,则灰尘容易侵入,外出需佩戴眼罩,每日滴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膝关节内侧疼痛可能是“鹅足”在作怪
●一次崴脚不注意处理不好埋隐患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检查都有哪些?
●股骨头坏死的这些误区你都知道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