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普遍的一种症状,面瘫俗称“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面瘫患者常一觉醒来发现一侧面部肌肉呆板麻木,抬眉无力,不能尘眉,露睛流泪,口角下垂歪向另一侧,刷牙漏水,纳食存食,味觉减退,听力放大。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出现病侧筋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至出现筋板肉紧等现象。
初起,以实证多见,如风寒或风热外袭、痰热腑实、肝胆湿热、肝阳上尤、肝郁气滞等。后期,以虚实夹杂或虚证多见,如脾虚湿盛、正气不足、肝肾亏虚。又“久病多瘀”,故后期也常见瘀血阻络的证型。现介绍几种治疗面瘫的灸法。
温和灸
取穴:风池、翳风、颊车、太阳。
操作:每穴灸15分钟,局部皮肤红澜、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取穴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
太阳: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雀啄灸
主穴:地仓、颊车、内庭、风池。
配穴:
1,耳后疼痛加翳风、阳陵泉;
2,闭眼不全加阳白、丝竹空;
3,面部麻木加颧髎、四白;
4,食物滞留加下关;
5,流泪加太阳、瞳子髎;
6,流涎加承浆;
7,面肌痉挛加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每穴灸5-15分钟,每Hl-2次,5-7次为1个疗程。
[取穴定位]
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口角旁开0.4寸,上直对瞳孔。
内庭: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阳白: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丝竹空:在眉梢凹陷处。
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
承浆: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隔姜灸
取穴:患侧翳风、下关、颊车、四白、颧髎。
操作:生姜切片(选用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直径2厘米,厚约3毫米),置于穴位上,艾炷如黄豆大小,置于姜片上,用线香点燃施灸,不计壮数,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
[取穴定位]
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四白: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颧骨与下颌之间的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药物灸
[配穴第1方]
取白芥子20克,研成细末,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侧地仓、下关、颊车,24小时后去除。
[配穴第2方]
取马钱子、细辛、冰片,按2:1:1的比例,共研成细末,过目筛,备用。每次取药末适量,用蜂蜜调成糊状,取约黄豆大小置于直径1.5厘米的胶布上.敷于患侧下关,4-6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配穴第3方]
取斑蝥1枚,麝香0.25克,生姜15克,共捣烂如膏状,置于5分硬币大小的圆形塑料膜上,用伤湿止痛膏贴敷于患侧颊车、下关,6-小时后,局部有轻度烧灼感,逐渐起透明水疱时去除。不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1、注意面部保暖。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冷风吹袭。
2、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及时漱口,注意食物残渣勿滞留于齿颊间隙中。
3、每日坚持滴氯霉素眼药水和搽少许眼药膏,以保护角膜,避免干燥。
4、积极配合采取针灸和穴位注射疗法。学会自行按摩面部下关、颊车、地仓穴,宜坚持每日面部热敷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供血。
5、生物电治疗面瘫无创无痛,生物电结合手法针法先放松患侧再做对侧见效很快!
以上就是中医艾灸治疗面瘫的做法,和护理要点,提醒患者,在治疗期间平时多注意休息,禁烟、禁酒、禁辛辣的食物,不能吹空调。电扇等,遇到比较冷的天气,需要注意头部保暖,保持心情愉悦,祝君安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