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小儿自出生后,身体就开始全面发育,身体的形态、结构和各项功能都在迅速不断向着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年龄越小,这种发育速度就越快。同时,小儿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抵抗力也就是免疫力低下,经常容易生病。但另一方面,小儿生病后又易于恢复。根据这些特点,在给小儿扎针时,我们常用小针、短针,以解除小儿及家长害怕扎针的恐惧心理。
我科现开展小儿针灸主治的常见疾病
小儿多动症、小儿脑瘫、小儿遗尿、小儿抽动症、小儿面瘫等。
小儿针灸之禁忌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取穴宜少,手宜法轻。
2、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3、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4、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5、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6、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蔡金,针灸医生,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在国家级及省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及省部级课题3项,医院/贵阳医院院长朱广旗教授,并长期向我省“针灸泰斗”、“全国名老中医”、“贵州省名中医”路绍祖教授跟师学习,传承并运用推拿以及浅刺、点刺、穴位埋线小针刀等针法,在对小儿麻痹、小儿脑瘫、小儿胃肠疾病、多发性抽动症、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小儿运动发育迟缓、智力及语言发育落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何世荣,主治医师、贵州省中西结合学会委员,贵州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中医临床专业,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10余年,主要擅长针灸、中医药治疗小儿常见的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厌食、腹痛等脾肺疾病。
就医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