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整理篇
大叉,大白,灵骨提阳,治阳萎,单取,热力十足
《奇绝神针特色疗法之一》
1,男右支沟,左公孙。女左支沟,右公孙。缓解肢体寒凉。行针45分,但要记住,左升右降的运作程序,不要刻意去追求。
2,立即针法。为排寒针法。针时。有寒气排除。逐渐转热感,双太白。双支沟,0.18或。16的针,轻轻进针,支沟捻针。要四肢或双下肢出来排寒的感觉。停止
3,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进针,一个个捻转,客人会告诉你热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针灸,4右大叉捻转,
4,四正位艾灸1支
5,先喝一点姜糖茶,或者艾叶茶
上面都是排寒针法
下面讲讲我临床上使用的方法,绝对的效果,
一,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进针,一个个捻转,客人会告诉你热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针灸,4右大叉捻转15-20分钟,
二,脐针四正位用艾条1支
支沟zhigou(SJ6)
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与间使穴相对取穴。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前臂骨间膜。皮肤由前臂后皮伸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的属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入小指伸肌,深抵其下面的拇长伸肌。前臂后区的血管神经束由桡神经深支(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背侧动脉及两条静脉组成。在前臂后区的下段,拇长伸肌的深面,有骨间掌侧动脉的穿支,穿过骨间膜的下缘,进入前臂前区。
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五行属火。
清利三焦,通腑降逆。
针麻常用穴之一。多用于治疗胁痛,习惯性便秘等。
头面五官疾病:暴喑,咽肿,耳聋耳鸣,目赤目痛。
消化系统疾病:习惯性便秘,呕吐泄泻。
妇科疾病:经闭,产后血晕不省人事,产后乳汁分泌不足。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麻痹瘫痪,肩背部软组织损伤,急性腰扭伤。
其他疾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肺炎,心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上扩散至肘部,有时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公孙穴
足太阴络脉,是十五络脉之一,亦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名曰公孙。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一三针排寒组合针法教学安法及系统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