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氏麻痹(又称贝尔面瘫)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其起病急骤,发病前可无任何自觉症状,患者常在晨起盥洗时因不能喝水和含嗽而发现,或者自己并无感觉而被他人首先发现。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是周围性面瘫中最常见的一种。
中文名:贝尔氏麻痹症
英文名:paralysisoffacialnerve
别名:贝尔麻痹,面神经炎,面瘫,歪嘴巴
传染病:否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
就诊科室:针灸科或康复科
发病部位:面部
病因:
(1)炎症性:可能由潜伏性的分泌性中耳炎所致。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行减压手术时,常发现乳突气房内含有棕黑色粘性液体,与非化脓性中耳炎中的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内分泌物颇相似。
(2)血运性:可能由于血运供给紊乱致面神经缺血,一般认为这一学说比较合理,其原因是由于受凉风吹袭引起血管神经机能紊乱,致小动脉痉挛。当面神经发生水肿,因血管被压迫,则缺血更为严重,使面神经的血液供应受到障碍,从而影响神经的传导,支配面肌运动的功能暂失。若面神经血供的侧支循环建立,则面神经的功能可以恢复。
(3)病毒性: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和风疹病毒侵入机体后,均易与面神经亲和,使之充血、水肿,影响其功能的传导,亦可能为面瘫之病因。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受凉风吹袭后突然发作单侧面部偏瘫,亦有少数累及双侧。若单侧面瘫者,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表情动作丧失,不能蹙额、皱眉、闭眼,久之下睑外翻流泪,结膜角膜因长期外露而干燥发炎。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偏斜向健侧,以说话、发笑与做露齿动作时明显。鼓腮时漏气,不能发“波”、“坡”等爆破音,进食时液体易从口角外流。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面瘫的同时,耳部周围有疼痛,乳突部有压痛。鼓膜后部充血,但不久即消失。患侧舌前2/3的味觉丧失,但不久即可恢复。
分期:急性期:指起病1~2周以内恢复期:指发病第2周末至2年后遗症期:发病起2年以后
治疗:贝尔氏麻痹的治疗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充血和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急性期以控制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为原则。可用阿斯匹林0.5~1.0g,口服,每日3次。如无禁忌,可进行一疗程激素治疗,采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激素应在起病后立即给予,可用强地松10~30mg,每日3次,连服2~3日,然后逐渐减量,使用激素不可超过10日。也可用维生素Bmg,肌注,每日1次;维生素Bug,肌注,1日2次,以营养神经。早期给予干针治疗,不可强刺激且辅以短波透热或红外线照射理疗,可以明显提高愈合率。由于患者不能闭眼,应嘱其注意保护眼睛,入睡后以眼罩掩盖患侧眼睛,不宜吹风或持续用眼,减少户外活动,以防引起暴露性结膜炎。
恢复期以尽快恢复神经传导功能和加强肌肉收缩为其治疗原则。此时期可给予面部肌肉电刺激、电按摩等。针灸可加取阳白、印堂、太阳、四白、颧髎、迎香、地仓、翳风、承浆、风池、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加减,加强刺激,延长留针时间,也可加用电针。此时也应注意保护眼睛,并应对着镜子练习各种瘫痪肌的随意运动。大多数病例1~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6个月后药物治疗已很少有效,但1~2年内仍有自行恢复的可能。
后遗症期此时面瘫如不能恢复则需按永久性面神经麻痹处理。此期治疗方法主要以整形手术治疗如:带蒂肌瓣移植悬吊法、筋膜悬吊法及应用颞肌腱和筋膜条混用法等。
预后:影响贝尔氏麻痹预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约80%的病例可在2~3个月内恢复。轻症病例多在2~3周后即开始恢复,1~2个月内可痊愈。神经部分变性者,需3~6个月恢复,神经变性严重者恢复缓慢或不能恢复。贝尔面瘫患者如在病初起1周内开始恢复,则最终将完全恢复,而且全部恢复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如从第二周起经治疗后病变并无起色,其预后常较差,即使恢复也不完全。一般恢复的开始,起于额部皱纹,其后是眼睑闭合,恢复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如在三个月内无任何恢复迹象,在面神经变性前,应从速进行面神经减压术。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