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端午假期好。
(题图为什么看起来很黄暴?看到后面你就知道了。)
上一篇我们说到了一个问题:木嶋佳苗为什么一定要杀掉那些男人呢?问题发出来之后,很多读者们都参与了讨论,其中比较典型的内容是:
1.她要对伤害过她的男人们报复
2.杀掉这些人才能摆脱他们
3.因为被他们逼着还钱,不得已才下手
不得不说,看到这些讨论的内容,我很欣慰也很放心。因为大家的讨论内容都是在为她的杀人行为寻找一个合理化的动机,而这也正是各位读者都是「正常人」的表现:遵循因果规律,凡事有果必有因。
然而今天我要跟大家聊的内容,是「不正常人」的表现。换句话说,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精神变态(Psychopath)、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PersoanlityDisorder,ASPD)等等这些精神病症的特征,以及它们对犯罪者的影响。
================
第五章木嶋佳苗是精神病吗?
我们在生活中,偶尔会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说他们「神经病!」当然,其实我们的本意是想说,这些人其实是「精神病」:坐骨神经痛导致坐立不安、三叉神经麻痹出现的面瘫、吃了毒蘑菇导致全身抽搐等等,这些才是神经系统的问题。而那些排队乱插队、开车时危险驾驶抢行猛拐、地铁里摸别人屁股、一天到晚在网上约炮、不想上班只想靠别人养着的行为,其实都有可能是精神病症所导致的。
临床精神疾病的确诊,是由专业的医师遵循着严格的诊断程序来进行的。而精神病症的定义和分类,也有着如《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这类专业的手册来进行指导。关于本章的内容,是我和Rita针对木嶋佳苗的情况进行讨论后,得出的「可能性」结论,而不是正式的确诊,所以仅供各位读者进行参考。
---------------
其实在阅读与木嶋佳苗的作案有关内容时,最先让我产生怀疑「木嶋佳苗是不是精神有问题」的,是她在法庭上的一些举止反应:对于绝大多数指控,以及检察官对她的问询,她大多数表现出「沉静如水」的姿态。甚至是在检察官咄咄逼人、有意激怒她的时候,她也表现得毫无所谓。
当然,在一些旁听记录里,记录者对她的姿态的理解是:藐视法庭,对检察官不屑一顾。然而这其实很不符合常理:就算是如何藐视对手,但对于一些明显会导致她谋杀罪成立的指控,她的反应竟然是置之不理,反而在法庭上说出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出来。当检察官问她对那些被杀、被骗钱的被害者们的感情时,她的发言也完全不触及自己对那些人的看法和感情。这让我在直觉中感觉到,她其实并没有大多数人所具有「共感」,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同时也丝毫没有对罪行的悔过感。
而如果我们将她做案的时间表,以及她博客的内容联系起来看,内容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或者说,冷酷得毛骨悚然。
年1月31日,也就是寺田隆夫死亡当天夜里,根据木嶋佳苗的供述,现场情景是这样的:她与寺田发生了争吵,并且提出分手,之后寺田悲痛欲绝自杀。而木嶋佳苗前后的博客内容,是这样的:
这是1月31日她的晚餐。晚餐之后,她前往了寺田隆夫家里。几个小时之后,寺田隆夫便一氧化碳中毒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而2月1日凌晨,木嶋佳苗更新了如下的博客:
也许在一些人眼里,木嶋佳苗的生活非常洒脱:她不把这些感情上的变化当作自己的包袱,也不在社交网络上展现自己的个人关系。然而,更有可能的是,她根本没有对她的这些关系投入过感情,也对自己的受害者完全没有同情感。
对寺田隆夫的关系,哪怕是真的分手了导致对方的自杀,自己好歹也不应该说出「晚安啦」这样的话吧...这句「晚安」,真的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同样,在年5月15日,80岁的安藤健三丧生火海的当天晚上,木嶋佳苗离开安藤家后,在自己博客上一口气更新了5条美食菜谱。其中最让我觉得异常的,是这一条:
使用这样的碗,这一条在外人看来应该是她喜欢的人看的。然而,之前给了她大量援助的老人,此时却倒在她刚刚离开的,燃烧着熊熊大火的房子里。这样的人,我觉得与其说是洒脱,不如说她真的是冷血吧:咀嚼着这些曾经帮助过她的男人们的死亡,她还能吃下甜品,开心地喝上几口酒...
------------------
相信追到这里的读者们,已经知道了木嶋佳苗很多异于常人的特点:习惯说谎,年幼时多次盗窃,男女关系混乱等等。而这些,究竟是不是她具有精神疾病的特征呢?
我们先从精神变态Psychopath说起。
Psychopathy是一个心理学用语,它与「精神病Psychosis」不同,表达的是一种心理精神上的异常状态。其表现是:
1.不具有良心受谴责的感觉,道德感缺失
2.对他人冷淡,没有同情心
3.习惯性说谎
4.对自己的行为不具有责任感
5.缺乏罪恶感
6.过度自我中心
7.擅长语言表达,甚至很受人欢迎
而这样的精神变态状态,根据加拿大的犯罪心理学专家RobertHare的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一个「精神变态验证清单PsychopathyCheckList」。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修改,目前这个清单已经形成了被称为PCL-R的临床心理学工具,现在已经在精神病院、监狱以及司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CL-R的内容,共分为两个大类,总共20项内容。该工具需要具有长期精神鉴定经验的临床心理医师,对被估测者进行严格科学的测试,并对每一项内容进行「0、1、2」分的打分,满分为40分。从它的应用情况来看,对大部分由精神变态而引发的连环杀手(PsychoSeriesKiller)都有着高准确度的诊断结果,例如:
PaulBernardo,在年5月至年5月间,性侵了13名年轻女孩,而且大部分的作案地点都在这些女孩家里的后院;在他妻子的帮助下,杀死其中4名女孩,其中一名是他妻子的妹妹。他的PCLR得分为35分。
TedBundy,美国最臭名卓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心理系,被捕后长期拒绝认罪。最终他承认了30多起谋杀,然而据警方统计,他杀害的受害者达到了人以上,全部为年轻女性。作为连环杀手,他的作案手段几乎完全一致:先对受害者实施强奸,之后捆绑起来,用棍棒将受害人四肢打断,再用绳索勒死对方。在许多后期案件中,他发展到对被害人的尸体进行奸尸的地步。TedBundy的PCLR得分为39分。
PeterLundin,于美国和丹麦两地作案的连环杀手。他20岁时勒死了自己的母亲,被处以15年徒刑。出狱后他返回丹麦并结婚,之后因为家暴妻子提出离婚。2年之后,他娶了一名比他年长5岁的妓女后,将这名女性和她的两个儿子都囚禁并杀死在自己家的地窖里。他的PCLR得分为39分。
CliffordOlson,加拿大连环杀手,曾经性侵并杀害了11名9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其中5名男童,6名女童。作案手段为捆绑后强奸并虐待致死。CliffordOlson的PCLR得分为38分。
(大多数都挺帅的,对吧?他们帅是有原因的,接着往下看。)
----------------
看到这里,PCLR的内容是什么,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兴趣。在这里我罗列一下,不过各位读者一定记住:
a.PCLR并非自测工具,而是需要有资格有经验的鉴定专家进行评测。
b.根据应用的环境不同,被认定为具有临床精神变态的分数为25或30分。
c.并非所有精神变态Psychopath都是暴力犯罪者:尽管一些研究表明,监狱中的暴力型囚犯的PCLR平均值(根据国家和地区不同,17.5-22.1)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大约3-5分),但事实上精神变态的人群在社会上是普遍分布的。据美国统计,在PCLR中拿到40分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但其中仅有一小部分成为了犯罪者。
同样,在实施家暴的人群中,具有较高PCLR分数的人群所占比例也较高,这是由于他们的病理所导致的对他人缺乏同情心、自我中心、缺乏自控能力等等所导致的。
d.并非所有的暴力犯罪者都是精神变态。
PCLR的内容如下:
1.擅长谈吐,外表吸引人
2.夸大自身成就
3.追求刺激,容易感到厌烦
4.习惯长期说谎
5.用谎言欺骗并操纵他人
6.缺乏愧疚感和罪恶感
7.情感缺乏
8.冷酷,缺乏同情心
9.喜欢依靠他人为生
10.行为控制力低下
11.性行为放纵淫乱
12.在儿童时期存在早期行为问题
13.无法为自己设定现实的长期目标,缺乏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14.冲动
15.对自己的行为无责任感
16.拒绝或者无法承担责任
17.只能短期维持感情关系
18.青少年时期有轻微犯罪行为
19.曾经违反假释条例
20.犯罪手段多样
而根据心理学家对PCLR的研究和分析,在PCLR高分的人群中,事实上存在着两种临床诊断中的人格障碍的因素: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和反社会型人格(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
我们先说说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大表征,就是患者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就和价值盲目扩大,甚至会脱离现实,对自己充满幻想。他们需要获得承认和赞美,对权力和成就的追求心明显异于常人;对于批评的声音,他们会感觉到愤怒。根据DSM5的内容,自恋型人格的特点如下:
夸大自己,希望获得他人的特殊对待
执着于对权力、成功、知性、魅力的追求
自认为独特、超群,并且与高层人士和机构有来往
需要他人持续的赞美
渴望特权,要求他人对自己的服从
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榨取他人利益
无同情心,不考虑他人感受,无视他人的希望和需求
对他人有强烈的嫉妒心,并且认为他人也同样嫉妒自己
自负,态度傲慢
相信很多朋友在看这个列表的时候,头脑中会出现一些傻逼老板的影子。人格障碍所表现的程度有轻有重,尤其是一些令人讨厌的特征没有完全表露出来时,自恋型人格障碍往往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成功。然而,形成这种人格障碍的因素却是复杂的,其中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因素。
根据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中一方确诊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另一方也有很高确率确诊。然而,决定了这种人格障碍的基因目前尚未找到。当儿童在成长时期,有两类父母的一些言行,会使这些儿童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或者不被需要,从而诱发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类是对子女采取放任自流态度的父母,而另一类则是一切管教过严的父母。
临床上确诊自恋型人格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到目前为止,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症状的描述尚未完整确立。
---------------
说过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我们再来说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直观表现,就是患者对道德、社会规则、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具有长期且一致的漠视。他们往往会将他人置于不利的境地,以此来满足自己私人的目的,或者仅仅为了取乐,却丝毫不会产生愧疚感。为了达到利用他人的目标,他们往往巧言令色,外表充满魅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无责任感: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他们无法保持长期的关系——无论是雇佣、合作还是婚姻、恋爱。
根据DSM手册的定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症状是:
1.患者在15岁之前,出现过品行障碍(ConductDisorder)
品行障碍是指患者持续性出现一些明显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例如:虐待动物、打群架、对他人进行恐吓威胁、纵火、盗窃、抢劫、习惯性说谎、吸毒、卖淫、滥交等等。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社会调查结果,5-16岁的青少年中约有5%的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品行障碍。而在那些遭遇过家暴,被政府收容保护的青少年中,有40%的人都具有品行障碍的情况出现。
根据年英国国家医疗技术评测机构的调查,在出现过品行障碍的青少年中,50%的人会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患者在15岁之后,出现过下面的反社会行为超过三条:
a.无法适应社会行为规范,漠视法规,经常遭到逮捕
b.欺诈行为,利用大量谎言、化名等手段,欺骗他人来为自己获得利益或快乐
c.冲动,做事情没有远期计划
d.易怒,具有攻击性,经常与人发生肢体冲突
e.忽视自己或他人的安危(例如危险驾驶、带着别人一起进行过分的冒险)
f.长期无责任感,患者无法保持长期的工作关系,欠账,不履约债务等
g.缺乏自责感,漠视自己做过的错事,甚至会为自己作出的伤害、虐待、盗窃,寻找合理化的借口
3.发生反社会行为时,患者并未处于精神分裂症或狂躁症的发病期
-------------------
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原因很复杂。综合来说,患者本身具有形成人格障碍的基因,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社会价值观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最终导致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会与一切其他症状共存,例如:焦虑症、躁郁症、重症抑郁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施虐人格障碍、神经系统紊乱、多动症等等。对于ASPD的治疗也相当困难。
反观木嶋佳苗所表现出的症状:她在青少年时期出现过盗窃、援助交际等品行障碍,成年后的种种行为也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颇多的吻合:
做事冲动:木嶋佳苗的很多计划都是「想到就要去做」的。比如她向关西那位医师夫人提出想要搬去她家住,几天之后就直接坐新干线来到了大阪;她因为染发而与美发师发生口角,出门后就用自己新买的奔驰轿车撞毁了对方的摩托车;即使是在谋划杀人时,她的规划也显得缺乏考虑:每每是准备要杀掉同居的男性时,才会提前一周时间左右开始准备安眠药和炭炉。在杀害大出嘉之的时候,她甚至没有想好要在哪里下手,竟然在最容易被发现的居民区里制造了一个不成功的自杀现场假象。
欺诈、化名行为:木嶋佳苗在现实和网络中,拥有不下10个化名。对那些她认为并无太大利用价值,只是简单诈骗的对象,她几乎全部使用的是化名。检方对木嶋佳苗提出的诈骗及诈骗未遂主张共6项,然而因为证据不足而未提起起诉的数目,显然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长期无责任感:从来到东京起,木嶋佳苗便没有长期从事过任何稳定的职业。对于自己的宠物狗也是如此:尽管她常常在博客上提到自己的宠物狗,也显得很是亲密,但是在一次外出时,她将宠物狗锁在车内长达6小时。过路的人发现的时候,因为中暑的原因小狗已经奄奄一息,于是在周围人的帮助下,大家将车窗打破,把小狗救了出来,并且迅速用矿泉水浇在它身上帮它散热。此时木嶋佳苗回到停车的地方,只是看了一眼自己的小狗,嫌弃地说:「真恶心,湿乎乎的,这狗我不要了。」便扬长而去。
缺乏自责感:在长达天的开庭审讯过程中,木嶋佳苗始终在否认检方对她提出的一切指控。尽管她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自圆其说,但她一直坚称自己没有杀人,也没有为了钱而去诈骗。当检察官问及那几位男性的非正常死亡时,她的回应永远是「因为吵架所以提出分手,他们受不了就自杀了」。
换做正常人的思维的话,即使对方是自杀的,但毕竟是与自己相处时间甚长的恋人,所以在情感上总会有一些自责或者低落的情绪。然而对木嶋佳苗来说,这些男性的死对她的情绪似乎完全没有影响。
同样,在法庭上,检察官在询问她早期在东京时的生活时,通过一些证据来表明,她曾经以卖身为生。然而木嶋佳苗此时却一改以往冷静的态度,大声地抗议到:「我从事的是约炮,不是卖身!」检察官反问到:「那么你从来不收钱吗?你从那些约会俱乐部里接活,之后再去领到的钱算什么?」木嶋佳苗仍然不肯让步,声称「那些钱是男性客人们主动送给我的,我没有卖身。」
从这些角度来看,我深深地认为,木嶋佳苗其实是个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
而如果从木嶋佳苗是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角度来谈,那么她很多的行为举止,也就可以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她在法庭上情绪完全没有波动,是因为她具有情感缺失的症状;
她在「恋人」死去的时候,还能发出「我的生活好快乐」「晚安啦」等等的博客,是因为她不具有自责感;
她在花钱、搬家、购物,甚至是杀人方面都没有什么规划,这是她性格冲动无计划的表现。
而最重要的,她为什么要杀掉那些男性?
如果我们从无计划性的角度出发,也许她是在诈骗那些跟她同居的男性时,并未想好如何摆脱他们。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由于精神异常,连环杀手们往往会偏执地重复同一类的作案手段,甚至大部分会在受害者死亡之后,再次回到作案场所查看。
根据警方的调查,木嶋佳苗涉嫌杀害的三人:寺田隆夫、安藤健三、大出嘉之,死亡都与炭炉和木炭、安眠药相关。而在大出嘉之死亡后的第二天,木嶋佳苗还曾经前往大出嘉之的家中,提出要大出嘉之的家人归还她的物品——这被检方理解为木嶋佳苗有意为之,目的在于探听大出嘉之是否确实死亡。
--------------------
为了让各位读者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有更多的了解,这里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些。
首先需要让大家注意的一点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并非等同于连环杀人犯。这里希望各位在阅读时,将「ASPD患者」和「患有ASPD的罪犯」区别开来。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其实是一种相当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根据美国心理协会在年的统计,大约3%的男性和1%的女性,都不同程度地符合DSM中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SPD的标准。此外,在暴力犯罪罪犯、滥用药物、酗酒的人群中,ASPD所占比例更高:ASPD人群中出现酗酒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出20倍之多。这反映出ASPD人群较差的自制力,以及与暴力相关行为的高度相关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酒精与攻击性,F.GerardMoeller,M.D.,andDonaldM.Dougherty,Ph.D.,)
在实际临床确诊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中,90%为男性,10%为女性。
然而,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在生活中并不会表现得不可理喻、使用暴力等等。正相反,由于这类人格障碍所导致的他们需要获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利用并欺骗他人,以及长期形成的说谎的习惯,使得他们在用语言包装和表现自己时,会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他们也会意识到外表产生的吸引力可以极大地帮助自己,所以很多患有ASPD的恶性罪犯(奸杀、连环杀人、纵火等等),并不会凶相毕露,而是表现得风度翩翩。
很多时候,大家看到这些恶性罪犯的面孔时,可能会说:「长得一点不像坏人啊!」也许以后你应该换一种说法:「长得这么好看,一看就是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