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三针是盛灿若教授治疗面瘫的方法,对于三个月至半年而不愈的陈旧性面瘫,有较好疗效。
面三针定位与进针方法:
①目外眦直下1寸,沿皮横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
②地仓直下1寸,沿皮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3.0寸。
③大迎穴向上斜刺,通过颧髎穴直达四白穴,进针3.0~3.5寸。
各穴留针30分钟,出针后在颧髎穴拔罐,隔天治疗一次。
陈旧性面瘫,由于病程长,邪气虽去,而气血不足,则属于虚证,此时无需每天治疗,且针刺手法不宜过强,一般用补法。捻转配合提插补法更好。面三针实为一针多穴透刺法,其选穴精当,有其独特之处。
面三针透刺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取穴:主穴取患侧阳白透鱼腰、四白透巨髎、下关透颊车。
辨证选取配穴:
①胃火型:疼痛剧烈,牙龈红肿,口干燥,口臭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面目赤红。取穴:合谷、内庭、天枢。
②阴虚阳亢型:症见头眩目胀,面目赤红,夜寐多梦易醒,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或滑数。取穴:太溪、行间、太冲。
③风寒型:症见恶寒喜暖,遇冷风吹面侧痛或手足怕冷,舌苔白或白滑,脉浮或迟。取穴:合谷、外关。
④心火上炎型:症见口舌生疮或见溃疡,小便赤黄量少,心烦气燥,夜寐不安、惊悸易醒、舌苔干白或黄,舌尖红。取穴:少府、照海、神庭、百会。
⑤肝气郁结型:症见胸胀闷,喜太息或口苦易怒,小便赤,大便秘结,舌红或淡,苔白或黄,脉沉涩或弦。取穴:内关、支沟、阳陵泉。
操作:取患侧穴位,常规消毒后,面三针透刺,提插捻转泻法行针,得气后留针40分钟,依辨证分型配取余穴,泻法行针得气后留针40分钟,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
祖国医学早在唐朝《千金要方》即有对三叉神经痛症状的描述,而宋代《针灸资生经》最早正式提出“面痛”病名,此后历代医家沿用。明代《证治准绳》记载“面痛皆属于火,盖诸阳之会皆会于面,而火阳类也,心所生之本,神之变也,其火在面而心君火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
清代《罗氏会约医镜》记载:“更有过劳与饥则痛者,此中气不足也。总之,暴痛多火实,久痛多因血虚,且有胃寒则面痛,若面白而鼻冷者,乃阳气大弱也。”《张氏医通》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即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
据《灵枢·经脉》记载:“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胆足少阳之脉……,别锐……下大迎。含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
依据历代文献记载可知,面痛或因外界风毒侵袭,气血凝滞或因心神失安,阴虚阳亢,燥而火炎,上攻于面而发。三叉神经痛的部位属足阳明胃经之分野,所以治当胃经经穴,次取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下关、颊车、四白、巨髎,均为足阳明胃经经穴,阳白为足少阳胆经经穴,鱼腰为经外奇穴,取上述穴位行透刺针法,诸穴直接快速的疏通局部气血,改善循环而达到止痛目的,又依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突出针灸学辨经取穴的特点,选取配穴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治痛的效果,较传统针刺方法临床疗效有所提高。
版权声明:
1、本文来源于网络,转编/张旭。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2、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联系(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