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法古今沿用,疗效可靠,适用范围广泛,其采用了姜、艾的辛温药性及振奋阳气,通经逐寒,理气祛湿功能,起温煦气血,调和营卫,改善机体功能的作用,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病证均有独特疗效。现将年以来隔姜灸法的临床各科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1内科
隔姜灸用于内科疾病,具有药物难以达到的疗效,用其温经散寒,激发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来治疗各种虚寒为主的病证。吴炳煌等用隔姜灸神阙穴至脐周皮肤出现潮红为度,每次灸3壮,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慢性腹泻30例及虚寒型支气管哮喘27例,2个疗程后结果慢性腹泻治愈1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3.3%。虚寒型支气管哮喘治愈5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88.9%。并分别做了免疫法检测,证实外周血CD3+、CD4+、CD8+、NK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均比治疗前升高。说明该法能提高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也证明了这两种疾病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关系。徐鸿达根据天枢为大肠经募穴,是脏腑经气聚集输注之所,主泄泻、水利不止的理论,在两侧天枢穴同时施行隔姜灸,每次7壮,日1次,10天1疗程,治疗慢性腹泻27例,1~2疗程后全部治愈。卢爱文用隔姜灸加穴位注射治疗肠激惹综合征39例,方法为隔姜灸天枢(双)、关元,交替进行,每天1次,每次1穴,12次为1疗程,加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两穴交替注射给(维)生素B1lOOmg/2ml,每穴注1ml,每日1次,结果1-2疗程后显效25例,有效12例,有效率95%。陈永明治疗成人肾病综合征50例,有效率达94%,方法是在水肿期用泻法隔姜灸水分、气海穴。无肿期用补法隔姜灸气海、关元、双肾俞穴。治疗时间最短36天,最长天。平均71天。张世华用先取关元、气海两穴同时隔姜灸,每穴2-3壮,后再取命门、肾俞穴,每穴3-4壮的方法,以达补肾壮阳、温经散寒、固摄膀胱的作用,治疗肾虚性尿频30例,结果治愈11例,有效15例,有效率为83.3%。刘兆权用隔姜灸关元、石门、气海、天枢(双)、神阙、肾俞穴,每穴3-5壮,治疗乳糜尿血尿13例,5日后痊愈11例,好转1例。贾育松用隔姜灸神阙穴加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一位88岁女性脑出血后遗证患者,50天后患者血压正常,口角不歪,手握力及行走步态、肌力已正常。
2外科
隔姜灸治疗外科疾病取穴以局部和经脉循行部位,或以癌为腧取阿是穴为主,以达活血行气,祛除寒湿,疏散凝滞,通经镇痛之目的。张广礼以阿是穴为主隔姜灸治疗肱骨内、外上髁炎60例,肱骨内上髁炎配少海穴,肱骨外上髁炎配曲池穴,每穴3-6壮,7次l疗程,灸1-2疗程后痊愈50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另设立针刺对照组60例,3疗程后痊愈48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93.4%。庄礼兴取胸腰夹脊穴及督脉阿是穴行隔姜灸,每次7-10壮,日1次,10次1疗程,治疗强直性脊椎炎35例,治疗3疗程结果,显效10例,好转21例,有效率为88.6%。缪金华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例,缓解49例(48%),好转51例(50%),有效率为98%。方法是取督脉上的痛点作主穴,在其上、下各2.5cm处选配穴行隔姜灸,每次4-5壮,一般1次即可,顽固者再灸1次。陈邦国认为增生性脊椎炎均为中、老年患者,多体弱正气不足,隔姜灸时应用补法。选大椎、中枢、身柱、命门、腰阳关及患椎其附近压痛点为主穴,配以肾俞、阳陵泉、悬钟、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选3-4穴。共治疗增生性脊椎炎86例,结果显效60例(69.8%),有效23(26.7%),有效率为96.5%。吴祥官也是取督脉压痛点及上下各2.5cm处为主,配穴,隔姜灸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58例,结果痊愈23例,显效25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94.83%。还设立针刺对照组46例,有效率为80.43%。说明隔姜灸治疗该病证疗效优于针刺。严愉芬则是用隔姜灸配合电针夹脊穴治疗增生性脊椎炎例,结果显效68例(64.8%),好转33例(31.4%),有效率为96.2%。具体操作是,选与增生脊椎相应的夹脊穴(双侧),先电针15分钟后进行隔姜灸,每穴3壮,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牛凤景在悬枢穴至腰俞穴线上找到压痛点,隔姜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8例,结果痊愈10人(55%),好转3人(17%),显效3人(17%),总有效率为89%。袁利贞采用围刺与隔姜灸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例,结果治愈72例(74.37%),显效56例(36.84%),有效24例(15.79%),总有效率为%。方法是在膝关节内侧患处,视疼痛范围取3-7个进针点,针尖向疼痛中心部位,得气后行隔姜灸,隔日1次,5次1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秦培合在指部患处用隔姜灸治疗指部腱鞘炎50例,治愈43例,好转7例,有效率达%。许天兵采用先针患侧压痛点及阳溪、偏历、曲池穴,后行隔姜灸的方法,治疗桡骨茎突腱鞘炎例,有效率为95.24%。何道钰应用隔姜灸患处治疗各期手足冻疮58例,痊愈52例(89.7%),好转4例(6.9%),有效率为96.6%,与针灸组(有效率78.3%)及温和灸组(有效率65%)比较疗效优异。
3五官科
隔姜灸在五官科方面主要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多选
用分属病区的经络穴位,且隔姜灸不直接刺激已损伤的面神经,通过姜、艾及温热对面部经络、腧穴的作用,使面部气血通畅,经络、肌肉得以濡养,口眼歪斜得到纠正。沈美兰等,采用隔姜灸患侧阳白、颊车、地仓、迎香穴,每穴3壮,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顽固性面瘫21例,1-2疗程后痊愈5例(23.8%),好转14例(66.7%),有效率为90.5%。王和生等用隔姜灸患侧阳白、颧髎、地仓、夹承浆、四白等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4例,并与针刺组70例进行比较,结果有效率均达96.9%以上,但治愈率71.9%优于针刺组54.3%,疗效高峰也出现早,提示早期运用隔姜灸法,利于患者康复。范刚启运用隔姜灸治疗贝尔麻痹90例,痊愈34例,显效25例,有效25例。针刺对照组90例中痊愈22例,显效16例,有效29例。方法是取瘫侧耳垂下,下关、颊车、四白、颧髎等穴隔姜灸,每日灸1次,不计壮数,10次为1疗程。田立岩用隔姜灸百会穴为主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32例,疗效满意。
4妇产科
主要利用姜、艾的协同作用,通阳散寒,调和营卫,振奋脏腑之气化功能来达治疗目的。何民采用隔姜灸加针刺双侧足三里、关元穴的方法治疗产后癃闭10例,结果大多数治疗1次后自行排尿。边琼霞行隔姜灸神阙穴治疗产后尿潴留25例,全部治愈。隔姜灸肾俞、命门穴治疗产后尿失禁11例,结果治愈7例,好转4例。林光华采用隔姜灸治疗痛经34例,结果痊愈19例(55.88%),有效14例(41.47%),有效率97.35%。取穴以督脉、足少阳和足阳明经穴为主,如神阙、命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等,在经前7日施灸,连治3个经期。
5其他
陈胜兰用干姜饼灸神阙穴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肠炎例,治愈89例(79.46%),好转20例(17.86%),有效率97.32%。疗效明显优于用病毒唑治疗的对照组(治愈37.5%,好转33.59%)。粱雪英等采用先针刺关元、肾俞、八髎、神门、三阴交穴,得气后每穴隔姜灸3壮的方法治疗阳萎40例,结果治愈31例,好转8例,痊愈率为77.5%。而单纯针刺对照组40例中,痊愈10例,好转21例,痊愈率只为25%,以前法效优。
6结语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隔姜灸法简单易行,无痛苦,经济实用,不仅治外,而且能治内,其应用前景广阔。资料的统计结果也充分表明和肯定了隔姜灸法的临床应用疗效。但一般性临床报道多,实验性资料仍少,如何进一步开展实验性研究,阐明隔姜灸的作用机理和疗效的客观指标,还需进一步认真探讨,以使该法在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I版权声明
本文节选于《《针灸临床杂志》年第14卷第7期。作者/杜碧燕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易康寿研究中心内部整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