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面瘫
针灸效果显著
旷秋和医生医案分享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患者:潘X,女,50岁,初诊日期:年05月23日主诉:左侧口眼歪斜4天现病史:患述4天前因夜间吹冷空调,晨起发现左侧口眼歪斜。自感左耳疼痛,面部麻木紧绷感,嘴角眼部活动不自如,咽喉疼痛,语言无明显障碍。期间自行局部艾灸、热敷,症状无明显改善。今求于我医馆旷教授治疗。查体:左侧闭眼不全、眨眼迟钝、抬眉无力、额纹消失,左眼易流泪,左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向右歪。左侧耳后乳突附近压痛明显,耳后及颏下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余未见明显异常。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既往史:“慢性浅表性胃炎”10多年,耳鸣半年。否认药、食物过敏史。否认冶游史。辅助检查:MRI、CT示:脑部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中医诊断:面瘫(风热型)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炎治则:疏风清热、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处方:①体针合谷(右)、中渚(右)、外关(右)、曲池(右)尺泽(右)、后溪(右)、偏历(右)。②耳针神门、内分泌、肺、肝、面颊、眼、枕、颞、额。③点穴翳风。操作:体针每周治疗2次,平补平泻,每次留针45分钟。耳针先取右侧,左右交替使用,采取耳穴压丸,每周2次。气针法点翳风穴。疗效观察:首次治疗后面部麻木紧绷感减轻。三次治疗后面部感觉自如些,左侧抬眉可稍动,鼓腮漏气减少,左侧闭眼可、眨眼觉得稍迟钝,左眼偶有流泪。经过七次的治疗,左侧闭眼无明显异常,抬眉可,额纹、鼻唇沟与健侧基本相当,用力鼓腮稍有漏气。耳后压痛感消失,余无不适。经过十次的治疗,现左侧闭眼、眨眼及抬眉无明显异常,左侧额纹、鼻唇沟与健侧相当,用力鼓腮无漏气,外观微表情两侧相当。余无明显异常。嘱:面部应避风寒,可佩戴口罩、眼罩。疗效:经十次针灸治疗基本痊愈。医案小结
本案进行经络诊察以患侧的经络为主,但需检查双侧经络才可以帮助准确辨经。重点要检查头项的经络,尤其是乳突部是否疼痛或手下是否有异常感。若发现异常疼痛,则先针这些部位的腧穴,而不针面部的穴位,乳突炎性疼痛缓解之后再治面瘫后遗症。
在经络诊察中发现阳明经异常为主。阳明经循行于面部,阳明经筋的松弛与口僻有直接联系(口眼歪斜)。《灵枢经筋》写道:“足阳明经筋: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口角歪斜),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阳明经主阖,外邪先侵入太阳经,继则导致阳明经的郁热于内,引起口僻症状。
病因基本分两种:风寒和风热。一种是在疲劳状态下受到风寒而发病,另外一种由感受风热导致。在治疗时先要细致诊察经络,为辨经,为确认病位、病机提供重要依据。也要分早期或恢复期。“急则治其标”,由于早期邪重,应该先祛邪——散寒或清热;早期先治乳突部疼痛。恢复期乳突部疼痛消失以后可治局部面神经麻痹。患者以阳明经异常为主。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阳明经在三阳主阖,多气多血,行气作用强,它的作用较广,能温阳解表,温阳益气。配偏历可把本经的原气宣发于本经的络脉,通达到更广泛的部位。
医生简介
END注:文中穴位为医生针对个体辨证选穴,仅供参考,不可盲目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预约医生诊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