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儒蒙,惠真珍,焦杨
我国每年至少有万人罹患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病程相对较长,症状明显,有10%~15%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约有52%的患者选择针灸治疗,是针灸科常见病。因此积极探寻有效而快速的治疗方案是临床的任务。
全国名老中医李家康教授采用传统中医针药结合方法治疗面瘫,每年诊治的面瘫患者达余人次。在长达40余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见解,自成体系的诊疗规律。随着李家康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逐渐成熟与丰富,其传播与传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医院结构化电子病历,将格式化医案数据批量导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李家康的临床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年9月—年12月李家康教授门诊诊疗面瘫患者的病历。
1.2纳入标准
(1)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病历中疾病信息、诊疗过程完整;(3)病历记录完整针灸中药处方。符合3项即纳入。
1.3排除标准
(1)病历信息不完整,缺失重要诊疗信息;(2)病历书写有明显错误。符合1项即排除。
1.4数据录入
采集病历,将诊疗相关的信息全面、准确、完整地录入上述结构化门诊电子病历中。对相关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以熟练掌握对门诊病历模板的使用,做到用语规范、信息完整准确。在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数据后,不定期抽查相关病历,与原始资料(影像资料、手写病历等)进行对比,确保病历录入的准确性。
1.5建立李家康临床病历数据库
将临床科研一体化电子病历录入系统中的病历数据提取,形成李家康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数据库,共计例。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例纳入进行分析。
1.6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分析
1.6.1导入医案:增加李家康教授治疗面瘫病医案,将筛选出的例数据批量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医案中。
1.6.2医案标准化:系统配备专业中医药术语库,将数据进行智能规范化。系统自动对中医诊断、证候、舌质、舌苔、脉象、穴位进行拆分和自动标准化处理。后将数据加入分析池进行医案分析。
1.6.3数据挖掘:方法:针灸处方规律的分析主要采用加载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各类数据挖掘工具,基于多种、多层关联规则算法进行处理,计算腧穴的使用频次、频率、支持度、置信度及提升度等。
主要包括腧穴频次统计、腧穴关联规则分析、腧穴-部位关联分析、远端腧穴配伍关联分析、腧穴-经络运用分析、特定穴运用分析。
2结果
2.1腧穴频次统计分析
李家康治疗面瘫选用的腧穴及其频繁程度,结果用频次和支持度表示。共条针灸处方,运用腧穴53个,总应用频次为,按照频次和支持度排序,排名前20位的腧穴见表1。
2.2腧穴-部位关联分析
对针灸治疗面瘫病的选穴进行部位关联分析,计算出组穴中不同部位腧穴出现的频次、频率,对应用穴个数、频率以及相应具体腧穴名称和频次。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面部(局部)腧穴,频次为,占到了76.20%;其次为四肢腧穴,上肢腧穴使用频率为6.40%,下肢腧穴使用频率为6.00%;头部腧穴使用频率为5.59%;项部腧穴使用频率为5.10%;腹部腧穴使用频率为0.69%。见表2。
2.3远端腧穴配伍关联分析腧穴配伍关联分析
用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表示,分析组穴的配伍关系。因面部(局部)取穴占76.20%,面部腧穴配伍的置信度和支持度都接近于1,故仅分析远端腧穴配伍的关联。如合谷和足三里同现频次为、支持度为0.97,表示此组穴在个处方中同现频率为0.97,置信度为0.97表示此组穴同时出现在有足三里的处方中的频率为0.97,提升度为1表示包含合谷的处方同时包含足三里的比例为1。腧穴配伍关联(置信度设置为0.83,支持度设置为0.18)。见表3。
2.4腧穴-经络运用分析
通过选用腧穴的经络分布进行运用分析。结果提示,李家康教授治疗面瘫的选穴遍布十三条经络和经外奇穴,包括11条正经(手太阴肺经除外)和任督二脉。其中阳经的使用总频率为76.94%,阴经的使用总频率为5.58%,经外奇穴的使用频率为17.51%。各经络按照频次高低排列。见图1。
2.5特定穴运用分析
特定穴运用分析结果显示的是李家康教授治疗面瘫病针灸处方中特定穴的使用情况,结果依次显示各大类别特定穴的频次、频率、用穴个数及相应腧穴的名称(频次)。特定穴总使用频次为,按照使用频率高低依次为交会穴(47.14%)、五输穴(6.17%)、原穴(5.38%)、下合穴(4.67%)、络穴(0.64)、八脉交会穴(0.62)、募穴(0.59)。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李家康教授治疗面瘫的腧穴运用规律,挖掘腧穴主穴,并进行腧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选穴遍布各个经络、不同部位、各种特定穴,且有明显的规律性。
腧穴频次统计显示李家康教授治疗面瘫选用的高频腧穴为合谷、地仓、颊车、牵正、阳白、迎香、足三里等,使用频率均在97%以上。通过绘制复杂网络图发现腧穴应用的主穴。在主穴中,除了合谷和足三里,其余皆为头面部局部取穴。故对腧穴-部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面部(局部)腧穴的使用频率占绝大多数(76.20%),用穴频率占49.06%;后配伍以四肢腧穴(上肢腧穴的使用频率占6.40%,下肢腧穴的使用频率占6.00%)。在将局部取穴排除在外,远端腧穴配伍的关联分析显示“合谷-足三里”穴对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以提升度排序,则发现关联度最高的穴组为“四神聪-百会”、“颈夹脊-风池”、“翳风-风池”等。腧穴经络分析结果显示以阳经(76.94%)取穴为主,重用阳明,其中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的使用频次共次,占总频次的43.68%。根据腧穴中特定穴的分析,发现远端配穴以交会穴作为特定穴应用最多。以合谷、地仓、颊车、牵正、阳白、迎香、足三里、下关、四白、丝竹空、水沟、颧髎、太阳、睛明、巨髎、攒竹、承浆、鱼腰、印堂、头维为主方,以面部腧穴为主,配以合谷、足三里;循经取穴,重用阳明;远端配穴,善用穴对和交会穴。
中医学认为,素体正气亏虚,脉络气血不足,卫外不能,外风易乘虚而入,侵袭面部经络,致使经络不通,经脉痹阻,经筋功能失司,筋肉失去约束向健侧歪斜。腧穴治疗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筋,调之筋”。面瘫属于阳明经筋病,首取面部相应经络腧穴。李家康教授也正是遵从这一局部选穴原则。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灵枢》中多次提到“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局部针刺。在此基础上,所选用的穴位以经穴、经外奇穴为主,如高频腧穴地仓、颊车、牵正、阳白、迎香、下关、四白、丝竹空等。
从现代西医角度看,面瘫的病理性改变为面神经水肿、神经脱髓鞘、神经变性,阻滞生物电传导从而影响表情肌的运动。局部针刺一方面沿着面神经的主干、分支进行刺激,如牵正、翳风、颊车等穴;另一方面针对面神经支配的肌肉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如眼周的阳白、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口周的水沟、地仓、承浆等穴。研究证明针刺可使穴位周围产生腺苷,诱发胶质细胞,激发神经通路;可以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内皮素,改善局部微循环。李家康教授在临床上善于运用维生素B12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面瘫,临床试验表明此方法优于单纯针刺。足三里穴有增加抗炎介质释放的功能,通过使体内抗炎与促炎反应趋向平衡来进行免疫调节。归经辨证,经行头面部的经络共6条,其经筋也均经行头面部。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手足阳明、手太阳经筋行经下面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其中面部以足阳明经络和经筋分布最广,故以取该经腧穴为主。恢复期、后遗症期患者往往存在局部歪斜无力的症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需选取相应经络的远端腧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明脉衰面始憔”,阳明经“主润宗筋”,故调此经使“胃和则面荣”。故治疗上选取相应腧穴。重视阳经,以阳明经腧穴应用为主,以手足少阳经、太阳经为辅。此治疗原则已得到各代名医名家的认可和广泛使用,李家康教授针药治疗本病治则治法与传统经验一脉相承,且不以单一外邪侵袭经筋论治,同时十分注重对脾胃中焦的固护。远近配合,上下相调,针刺以“祛邪通络,行气活血,疏调经筋”为治法,以局部取穴为主,循经取穴,重用手足阳明经。参考文献:王儒蒙,惠真珍,焦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李家康针灸治疗面瘫选穴规律[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5):-.古今医案云平台
提供40余万古今医案检索服务
支持手工、语音、OCR、批量医案结构化录入
设计九大分析模块,贴近临床实际需求
支持平台海量医案与个人医案协同分析
云医案APP
云医案V1.2.4新增健康医历、快速采集的功能。对写医案、说医案和扫医案的字段输入进行整体优化以及局部功能变更,医案管理、医案同步、个人中心做了相应调整。
仅支持安卓手机,扫描下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