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案例一
患者面瘫半年、伴有耳鸣
面瘫患者常一觉醒来发现一侧面部肌肉呆板麻木,抬眉无力,不能尘眉,露睛流泪,口角下垂歪向另一侧,刷牙漏水,纳食存食,味觉减退,听力放大。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出现病侧筋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至出现筋板肉紧等现象。
诊治专家
长按识别 风寒外袭:突然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风热侵袭: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地无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红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痰热腑实:口眼歪斜,兼见胃胺灼热,口渴口臭,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肝胆湿热:口眼歪斜,耳部起痕瘆,耳内剧痛,兼见胁助胀痛,口苦纳呆,厌油腻,大便不爽,舌红,答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肝阳上扰:口眼歪斜,头晕头痛,目赤耳鸣,兼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
肝郁气滞:口眼歪斜,兼见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胀满,走窜不定,舌暗,苔薄白,脉弦。
脾虚湿盛:口眼歪斜,兼见院腹胀满,渴不欲饮,肢体困重,舌红答黄腻,脉濡数。
正气不足:口角歪斜3月之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兼见少气懒言,头晕目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肝肾亏虚:口眼歪斜,双目干涩,耳鸣,或见面肌抽动,兼见胁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瘀血阻络:口眼歪斜,肌肉挛缩,面肌抽动,兼见面色黧黑,舌质暗,可见瘀斑,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湿。
患者案例二
魏先生,男,62岁。患者年4月前行腮腺瘤切除术,术后左侧面瘫,后经激光、理疗、电针、水针治疗1个月,效果不佳。随后在网上查询到我,来到了我的门诊看病。
初诊时间:年6月2日初诊。
刻下:抬额左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左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右侧,伸舌左偏,鼓腮漏气。进食困难,食物停滞于左侧齿颊之间。舌偏红,苔薄,脉弦滑。
诊断:左侧面神经瘫痪。
治法:平肝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天麻,羚羊角粉,钩藤,炙僵蚕,炙全蝎,元胡,升麻,制胆星,羌独活各,大力子,石决明。水煎服,日1剂。配合物理治疗7次
二诊:年6月23日。经治疗后左侧面瘫有明显好转,左眼用力可闭合,左鼻唇沟可见,可咀嚼进食,舌偏红,苔薄,脉弦滑。故上方稍作调整,继续服药巩固。
患者刚来时一直持有怀疑的心理,随着治疗后的改善,便有了治好的信心,经过一个半月的治疗后临床恢复!
按:患者因手术创伤引起局部炎症、水肿,致面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面瘫左眼闭合不全、流泪,头维主治,方药中用桑叶、大力子以疏散风热、散结消肿;羌独活祛风胜湿、止痛;元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羚羊角与杭菊、石决明、天麻、钩藤配伍,平肝潜阳。
该方起到温经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并配合物理治疗;促进手术部位伤口的愈合及炎症、水肿的吸收,改善了局部营养代谢,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常态。
注:以上知识仅限传播中医知识,不做治疗用。如果你有相应的症状,还要综合其他特征来看。
中医主治医师
杨以宁
专家提示:需要注意的是,面瘫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应注意保暖,可用棉垫、大口罩或其他棉质物品保护患侧面部。同时,面瘫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外出、避免风寒、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温暖,要用温水洗脸、洗澡。
患者还应经常对着镜子练习各表情肌的动作,如皱眉、闭眼、鼓腮、撅嘴、露齿等。经常做这些动作,可以维持肌肉的紧张力,防止肌肉萎缩。
预约-、
(注:图片来源版权所有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五行三生龙地汤,在神经内科临床治疗中,针对病症攻防重点不同,遵循“一清、二调、三补”治疗核心原则,简单概述如下:
一清:
辨证论治是中医辨病、治病的基本准则,更是中医独有的特色。首方以经方、时方的复方重方,灵活配伍方药,辨证论治,把机体中的风寒湿邪、体内炎性分泌物、有害物质(抗体、免疫复合物、非正常多巴胺类或激素等)等刺激病状的有害物质,随着机体代谢排出体外,有效防止正常神经、肌细胞再次受到侵害,稳定病情。
二调: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与五行相对应,根据病症的辩证辨病首先分清虚实、对应病症。二方以经方合方为基础,进行合理加减药味,侧重通调五脏六腑,通脏腑、调病因、调病机、调病症,稳定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以达通贯周身起到能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逐渐好转的功效。
三补:
中医认为气血相互滋生,可以致使元气、正气充足。末方叠加经方、名方,调节五脏六腑促进气血运行通畅,循环往复流布全身,支持濡养肌纤维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以濡养受损的神经、肌肉及脏腑,修复调节神经、肌肉、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
提前预约,应对就诊高峰???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