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贝尔面瘫检查
贝尔面瘫症状
轻微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后遗症
贝尔面瘫头晕
贝尔面瘫用药

治疗骨质增生,加点ldquo止痉散

骨质增生性疾病(如增生性脊椎炎、颈椎病、腰椎病、跟骨刺、大骨节病等)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亦有称为“骨赘”“骨痹”“骨痛”等。

其病因病机为肾虚髓亏、骨失濡养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骨所致。一般在治疗上以补肾养肝为主,辅于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临床上骨质增生病患者是以痛证为主诉,如颈椎病的头痛、头晕、颈项拘痛,痛连上肢;腰椎病的腰痛、腿痛,或痛不可忍,或疼痛缠绵不止。

如何迅速解除患者的痛苦是我们医生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在多年的业医生涯中,留神于临床疗效,经近例的反复比较,认为止痉散(由蜈蚣、全蝎二药组成)是治疗骨质增生病止痛最速、作用较强的首选药物。

止痉散功能息风止痉,临床应用广,常用于中风、惊厥、偏正头痛等。止痉散为虫类药物,具有善于通经达络、深挖细剔潜伏于筋骨深处病邪的特点,用于治疗骨质增生病,通经止痛,解毒散瘀消肿,其效甚著。

善用虫类药物的近代医家恽铁樵认为,诸虫类药物的药效“蜈蚣最猛”。著名中医大家岳美中教授亦认为,“余历来使用蜈蚣、全蝎之经验,觉其镇痉之效,并不显著,而镇痛之力特强,用之得法,有立竿见影之妙”(见《岳美中医话集》)。愈益证实笔者临床观察对路,选药无误。

笔者治疗骨质增生病,在辨证论治的药方上常加止痉散,屡有奇效,故不揣浅陋,予以推介。

典型病例

例一

江某某,女,40岁,住汕尾市城区红草镇南汾村,农妇,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经年劳作,于8月初旬突觉左腰腿疼酸甚剧,且患肢屈伸不利、卧床不起,常在夜寐中痛醒,然饮食、二便均正常,在当地中西药、打针、针灸治疗未曾间断,但无显效。

X线腰片确诊为腰椎病。刻诊除左腰腿酸痛外,还有头晕昏、气乏,有畏寒感,舌淡少苔、脉虚缓,证系肾阳亏虚,痹阻经络。处方:

熟地30g,细辛5g,杜仲30g,淫羊藿10g,怀牛膝15g,地鳖虫10g,川足二条(研冲),全蝎4g(研冲)。四剂。

10月25日二诊,患者腰腿痛已减大半,已能自如走动来诊。效不更方,续用上方七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初见首诊方,笑曰:除川足、全蝎二味,余药均已服过多次。我答之,不妨试试我的方药。

半年后笔者随访时患者诉除阴天气候腰腿稍不适,已无大碍,亦深信不疑止痉散乃治其病之关键良药。

例二

颜某某,女,75岁,住汕尾市区奎山村,家妇,年2月9日初诊。

患者腰痛腿酸反复三年,有高血压史,习惯性便秘史,亦有跌伤史。1月初家务劳作时腰痛甚剧,右腰臀部尤甚,伸屈掣痛,小腹亦痛甚,在外院治疗无效而来求诊。

刻诊:心悸,血压/mmHg,纳可,睡眠因腰痛而欠佳,大便2~6天一解,质尚正常。X线腰片:老年性骨质稀疏脱钙,合并第3腰椎压缩性骨折;第12胸椎轻度压缩性骨折。

舌略红苔薄腻,脉细弦数。证系肾气亏虚,肝阳上亢,瘀阻经隧。处方:

骨碎补30g,自然铜30g,怀牛膝30g,元参20g,火麻仁20g,地鳖虫10g,川断20g,台乌10g,川足二条(研冲),石决明30g(先下)。三剂。

2月16日二诊:腹痛明显减轻,血压/90mmHg,腰腿痛仍如上诊。上方去石决明,加补骨脂10g、全蝎4g(研冲),九剂。

2月25日三诊:腰痛基本消失,大便1~2天一解,质正常,生活能自理,亦能做少许家务。二诊方稍加减,续服七剂,随访四年未有大反复。

按:本例之疗效,医患均意外。笔者体会有二:

1、首诊单用川足,腰痛未除,二诊加用全蝎,即见捷效,可见二者并用其效倍增。

2、患者三年来多次肌注康宁克通-A,长期服用抗风湿西药及激素,始有显效,继则效微,终无寸效,反致骨质疏松益甚,易用中医药治疗,效亦甚捷,且无副作用,至今四年,仅偶有少许反复,即进上方,随之浙愈,可见中药疗效巩固。

笔者在治疗骨质增生病的临床实践中,认为于辨证论治处方中加止痉散,可获迅速止痛、改善症状令人侧目的疗效,其实验室机理有待高明研究。

另之,此二药不耐久煎,久煎则效力减少,宜研末冲服,一般以蜈蚣1~3条,全蝎3~5g为常用有效药量。一得之见,供同仁临床参考。(本文刊于《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海南出版社第10卷,)

----------------------------

附:止痉散——制止抽搐快速

作者:李长茂

(一)方源:此方系验方。

(二)组成:全虫、蜈蚣各等分。

(三)制法

1、蜈蚣去头足,与全虫烘干(注意:以低温烘干,不宜在火上炒,以免焦化失效),研为细末,过细铜丝筛。

2、散剂易吸收,装胶囊,可以久服,易于服用。

3、亦可做成丸药服用,丸药有水丸、蜜丸、枣丸,一般以蜜丸为佳,既可佐味,又滋补作用,且容易操作,按方法家人皆可自做。方法:取与药粉等量蜂蜜,置于砂锅和铝锅内,文火炼制,用竹筷不断搅动,俟其失去水分滴水成珠为度。将锅离火,稍侯片刻,加入药粉搓揉成团,放于抹上香油的光板上,揉成像面团样,搓揉成条,按每次服药量加倍,切成相等的剂型,然后手蘸香油,将药团趁热合于两掌之间搓圆,再放入抹上香油的圆瓷盘中,稍梢滚动,再晾去水气,收纳瓷罐或玻璃罐中,密闭贮存。

(四)主治

四肢抽摔,惊厥,急慢性惊风,破伤风,面瘫,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头疼,偏头疼,关节痛等症。笔者用作治疗癫痫的基础方,辨证加味应用。

(五)用量

成人1次量:药粉0.75~1.5g,蜜丸1.5~3.0g。小儿按比例折合减量。

(六)服法

发作期:每日服药3~4次。发作控制后一个月未复发者,可改服2~3次。完全控制发作3个月未复发者,可改服1次(每晚睡前服药),长期维持。

(七)反应

丸药对抽摔控制良好。长期服用病例,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远期观察:单纯止痉散治疗组,疗效不及辨证论治组。治疗对象应选准,中西医双重诊断,脑电图符合癫痫诊断者,方可列入治疗组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节约药费。其他病症依次类推,临时短期用药未包括在内。

(八)方义

全蝎即全虫:辛平、有毒、入肝经,具有镇惊(痉),止痛,解毒散结三大功能。对于惊痫、抽搐、破伤风等症,有较强的镇惊(痉)作用;用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对于疮疡肿毒外用有解毒散结作用。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亦具有镇痉、止痛、解毒功能。两药并用,熄风定惊(抗惊厥作用)力强。

(九)现代研究

1、成分全蝎含蝎毒素,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与蛇毒中的神经毒类似。并含有蝎酸、三甲胺、甜菜碱、牛黄酸、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胺盐等,并含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

蜈蚣,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亮氨酸、蚁酸、脂肪油、胆甾醇等。

2、药理抗惊厥作用:全蝎粉末1g/只,灌胃,连续3天,对烟酸及士的宁引起的小鼠惊厥有保护作用,东亚钳蝎素及其成分--抗癫痫作用强于蝎毒;蝎毒对离体蛙心低浓度兴奋,高浓度则呈抑制作用;全蝎醇提取物体外实验,对猪囊尾蚴有显著杀灭作用。毒性试验:蝎毒素,小鼠静脉注射0.5~1mg/kg,可产生流涎和惊厥。给兔静脉注射0.07~0.1mg/kg,可产生流涎和惊厥。给兔静脉注射0.07~0.1mg/kg,导致瞳孔缩小、流涎,强直性惊厥,最后窒息而死。

蜈蚣,抗惊厥:蜈蚣粉(1g/只),连续三天灌胃,对士的宁、烟酸及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蜈蚣水溶性去蛋白提取物,对离体豚心房有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犬实验有降压作用;蟾蜍实验有增加下肢血管灌流量--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持续15~20分钟。

3、止痉散、全蝎、蜈蚣的抗惊厥作用对比试验用药物引起鼷鼠惊厥的方法,研究口服上述三药的抗惊厥作用。结果表明全蝎、蜈蚣及其组成的止痉散对戊四唑、纯烟酸和硝酸士的宁所致惊厥均有显著的对抗作用。且在同样剂量下,蜈蚣对抗上述三药所致的惊厥,抗惊厥效果效价比全蝎为高。止痉散、全蝎、蜈蚣3种药剂每天1g,连服3天的,对抗硝酸士的宁惊厥的效果最为显眼,对抗纯烟酸的效果其次,对抗戊四唑效果更次之。在抗戊四唑惊厥实验中,日服1g止痉散(全蝎、蜈蚣各0.5g)有效,若单服全蝎或蜈蚣1g,后者有效,前者无效;各单服0.5g,两者均不表现作用。说明全蝎、蜈蚣同用,抗惊厥作用相加。

另外,抗惊厥实验表明:止痉散丸剂的抗惊厥作用成于汤药组(P0.01)。

4、临床

(1)癫痫:以本方治癫痫8例,6例有效,2例无效。以本方加清热、平肝、解郁药(黄连、黄芪、天竹黄、远志、广木香、淡竹叶、山栀、双钩藤、川贝、枣仁)治癫痫12例,其中2例服药1次后未来复诊,其余10例,9例治愈,1例发作减少。

(2)三叉神经痛:以桃花汤和本方治三叉神经痛14例,经服药3~20剂后,7例基本治愈(发作停止,1年以上未复发者);3例显效(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次数减少,5个月内无严重发作者)。另外,止痉散还对中枢性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抽搐有殊效,对一切顽固性头痛、关节痛者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参考文献3)。

此外,用蜈蚣散外治慢性久不愈合的脓疡(包括骨髓炎、骨结核),由于失治或治疗不当而形成的各种“窦道”、“瘘管”,可掺入纸捻,视管道深浅透入,每日1次,外贴小膏药或纱布垫均可,若为溃疡可撒蜈蚣散于创面。

(十)医案

例1:李某某,女性,4岁。年春(患者3岁时)突然抽搐,原因不明。发作前有遗尿、腿软等先驱症状。发作时:面部及四肢肌肉阵发性抽搐,面色苍白,双目上视,牙关紧闭,意识丧失等惊厥表现。发无定时,有时一日数发;有时1~2月一发;多数为1月数发。每次发作都用鲁米那、水合氯醛合剂内服即可控制,常服苯妥因钠,剂量虽加至每日mg,但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出现牙龈增生等副作用。遂于同年中医会诊,改服止痉散加味(全蝎、蜈蚣、石菖蒲、法夏),逐渐替代了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期,也有发作,每次发作采用针刺十宣、人中穴苏醒,内服止痉散加味,多次观察,服药后10~20分钟,抽搐即可停止,病人逐渐好转,但多次检查脑电图,仍有“痫样放电”异常波。从此坚持中医治疗。发作次数渐减,终于完全控制了发作。后改为每晚服止痉散加味1g,维持巩固3年停药。随访至今症状消失已20年,脑电图正常。

例2:昌某,女性,14岁,重庆市居民,患者自幼发作阵发性抽搐,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口味白沫,双目上视,四肢抽搐阵阵挛缩,多方医治无效,苯妥因纳已吃得牙龈增生,仍不能完全控制发作。年遂来笔者处求治。笔者处方:止痉散加明天麻、姜半夏,共为细末,自做蜜丸,每服2丸(6g),日服3次,症状完全控制后,每日服1丸,持续1年多未发,自动停药,现已成婚,早已生痛。年随访:抽搐已愈十几年,从未发作,也未发现任何后遗症。

例3:贺某,男性,学生。年(7岁)从自行车上坠下,右侧头部着地,当时无不适,不久出现头痛、神志不清症状。医院诊治,服中药5贴,3个月未有类似症状出现。过后不仅头痛、神志不清,并出现抽搐,越发越频。遂邀笔者诊治(年)。见患者闷闷不乐,诉说发作时两眉间疼痛、头错,抽搐发作时间短暂,意识朦胧,顷刻如常照常学习、活动,其余无特殊。诊脉滑数,舌尖红舌质偏红,舌苔黄白厚腻,辨证肝热未清,痰湿交阻。予以熄风、镇惊、豁痰法治之,方以止痉散为基础,加入钩藤、石决明、明天麻、制半夏、山栀、郁金、川芎、朱茯神煎服,症状控制较好。后仅取钩藤、天麻、制半夏、川芎加止痉散,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g,每日2次,服1月余症状完全控制,改为每晚睡前服1丸(3g)维持,8个月未发而停药。年随访再未类似发作,已停药18年了。本人已工作,智力如常,未发现任何后遗症。

例4:沈某某,女性,29岁,江苏籍,患“脑、脊髓结核并局灶性癫痫”多年。医院住院时,抽搐频发,苯采因钠日服mg仍不能控制发作。延请中医会诊,见患者肩臂部肌肉强烈抽搐,间歇发作,阵发抽搐,具有突发性、重复性、刻板性、长期性的特点。拟单用止痉散,观察其控制发作情况。每次服止痉散1.5~3.0g,每日服3次。值班医护观察:抽搐发作服药,多能在半小时内控制发作,认为疗效肯定,故坚持服药约3个月左右,抽搐虽未能终止,但发作程度明显减轻,未出现任何毒副作用。

按:笔者对各种感染性高热抽搐及无热抽搐所进行的近期和远期治疗观察,进行对照性研究,补步显示:止痉散加味,有良好的抗抽搐、抗惊厥作用。(来源:《秘验奇珍》,作者:李长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ermiantan.com/bemtyy/90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