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贝尔面瘫检查
贝尔面瘫症状
轻微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后遗症
贝尔面瘫头晕
贝尔面瘫用药

手及手臂不自主抖动多年吃药无效,专家特发

手脚颤抖在老年人中多见,中青年人一般较少见。近日,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王林接诊了一位患者,来医院就诊时手不停地抖动,无法拿东西。在家人的陪同下才完成各项检查,经检查确诊特发性震颤,收入住院治疗。因此,王林主任提醒:特发性震颤起病隐袭,缓慢进展。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临床发现有年轻化趋势,不仅中老年人发病,年轻人也时有发生。由于该病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加重,发展到重度震颤,不仅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也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发现手及手臂不自主颤抖,较长时间不能消失,医院就诊。

手抖动5年吃药针灸不见好转

黄女士(化名),46岁,山西人,农民。患者自述5年前的阴历5月份,正值麦收时节,突然下起大雨,为了抢收小麦,冒雨干活后发高烧,当时顾不上看病未及时治疗,扛了3天才用土办法治,退烧后感觉手有些不听使唤一样。起初一只手不自主地轻微抖动,她以为是劳累或发烧后引起的小毛病,过些天就会消失,由于当时还能干活,她没在意。不料过了很长时间,手抖的症状没有减轻,反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越来越严重,过了两年后,另一只手也出现抖动,而且拿东西、干活是抖动更厉害,农活也干不了了。医院看病,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医生给开了些药回家吃,疗效不明显,再后来做不了家务、拿不了筷子,吃饭穿衣服都困难。症状在寒冷、紧张、着急、激动时抖得也厉害。为了缓解症状,开始在当地遍寻中医针灸,吃了很多中药也没疗效。医院看病,检查也没发现病因,怀疑是帕金森,药物治疗了一段时间,仍然不见好转,后来干脆就不想治了。

年6月初在北京打工的亲戚回家收割小麦,家里人闲聊时说到黄女士患病的情况,这位亲戚说他的一个工友的父亲也是手抖的毛病,在医院神经外科治好了,这位亲戚赶紧联系工友了解,得知是神经外二科的王林主任,据说他是治疗老年手脚颤抖的帕金森、眼皮跳(梅杰综合征)等方面疾病的专家,并让工友帮忙预约。农忙结束后就坐火车来北京找王林主任看病了,王林主任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及体检,结合辅助检查,诊断特发性震颤明确,并及时给予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手术后一个月开机后,黄女士症状完全消失,重新回归正常生活,黄女士终于摆脱了震颤的折磨,甭提心里多高兴了。

特发性震颤为什么会误诊帕金森?

据王林主任介绍,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亦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0.3%~1.7%。1/3以上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机制不明。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也是最常见的震颤病症,约60%病人有家族史。特发性震颤是单一症状性疾病,姿势性震颤是本病的唯一临床表现。所谓姿势性震颤,是指肢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引发的震颤,在肢体完全放松时震颤自然消失。本病的震颤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的病人出现下肢震颤。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特征。应对症治疗。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唯一的表现。

特发性震颤不典型的症状表现,有手部的运动障碍、复合的静止性和姿势性震颤、原发性书写震颤、局限的发声震颤、下颌震颤、局限的舌震颤和直立性震颤。

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部分患者表现和特发性震颤相似,因此许多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虽然典型的帕金森病具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的特征,但是病程早期往往缺乏特征性的表现,特别是起病时仅有震颤,尤其是姿位性震颤,在帕金森病患者同样非常多见,很容易导致误诊。

在特发性震颤病人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于60岁的特发性震颤病人中,帕金森病的危险度是同年龄人群的24倍。姿势性震颤在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许多运动障碍疾病中很常见,甚至是早期唯一的症状。因此,对于震颤的患者确诊还是比较困难的。

特发性震颤如何选择治疗方法?

王林主任认为,特发性震颤是临床中常见的震颤类型,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治疗意愿及药物适应证和禁忌证,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轻微、对工作和生活未造成影响者可暂不用药,症状明显者需给予治疗。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脑深部电刺激术和脑深部核团毁损术等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阿尔马尔)、扑米酮、镇静剂、钙离子拮抗剂等,但总体来说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服药后部分病人的颤抖可改善,但服药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耐药性。局部注射肉毒素能有效减轻肢体、软腭等部位的震颤,疗效维持约3~6个月。副作用主要是一定程度的暂时性肌无力。

对于药物正规治疗无效、严重的单侧或双侧特发性震颤患者,可考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单侧震颤的患者可行丘脑损毁术,单侧或双侧的患者目前主要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

DBS手术方法和毁损术比较,有其突出的优点。第一、DBS是可逆的和可调节的。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通过设定脑深部电极的电流、电压、频率、脉宽及电极位置等多个因素来调节。可还可随病情变化而不断调节设置刺激参数,可以长期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发性震颤症状。第二、DBS是可发展的。手术保留正常脑组织的神经功能,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新方法创造条件,也就保留了患者获得新生的权利和希望。第三、DBS是双侧的。对双侧特发性震颤患者的症状都可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而毁损双侧苍白球或丘脑,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加之DBS很少出现副作用,这是病人乐于接受的重要原因。正由于上述优点,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很少人去做毁损术,接受脑起搏器治疗的特发性震颤患者越来越多,在国内由于经济原因开展不多,医院开始用脑起搏器治疗特发性震颤患者,也有许多成功的病例。

王林表示,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不仅能够治疗特发性震颤,而且还能有效治疗帕金森病,而且还可以治疗梅杰综合征、肌张力障碍、癫痫、强迫症、抑郁症等疾病。该技术的治疗效果国内外均有报道。

(东方红星文/李烈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好大夫-王林网,配图/网络,医院神经外科)

专家介绍

王林,男,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

擅长: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梅杰综合征、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症,顽固性疼痛(中枢神经痛、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等),难治性精神障碍、强迫症、抑郁症、孤独症等。以及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周围性面瘫等的微创手术治疗。

北京医院神经外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ermiantan.com/bemtzz/896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