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老年,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疾病也随之增多,而且疾病的种类几乎遍及各个系统,例如:
心脑血管系统的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高血压病、冠心病等;
呼吸系统常见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炎、肺癌等。
消化系统常见病有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肝癌、胰腺癌等;
血液系统常见病有各种原因的贫血等;
代谢方面的常见疾病有糖尿病、肥胖病等;
运动系统的常见疾病有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有痴呆、震颤(帕金森病)、内耳眩晕症(梅尼埃病);
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有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肥大等;
眼科常见病有视神经萎缩、白内障、青光眼;
妇科则多见子宫肌瘤、子宫颈癌,等等。
老年人患病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为慢性病
上述许多疾病,有一小部分是指老年人所特有的,更多的病,虽然青、中年也会有,但以老人发病率为高,而且常为其死因之一。
例如肺炎,就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据报道,年龄超过70岁的肺炎患者的死亡率较之70岁以下者高出25%。如果把老年年龄的下限放宽到60岁,那么死亡率将会更高。
又如慢性气管炎,这个病由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的过程,通常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大多数患者咳嗽、气喘、多痰几十年,到了老年阶段才渐次演变为肺源性心脏病,最后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或其他并发症而死亡。
由此也可以看出:老年疾病的特点,是以慢性病居多,而且这些慢性病,往往是从青年时期“带来”的。
2.症状往往不典型
老年患病后,症状往往不典型。
例如冠心病,在中年和老年前期(约40~55岁)发病者,心绞痛的表现十分剧烈,而高龄老人,却很少有厉害的胸痛,有的人直到去世后尸体解剖才发现是由于心肌梗死致死。
老人肺炎也是如此,很少有发热、咳嗽、胸痛、呼吸窘迫,即有症状,也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想吃饭,或心跳加快、血压下降。不仅肺炎,就是阑尾炎、肾盂肾炎,甚至败血症这些严重的感染性疾患,老人也不一定发热。
笔者认识的一老年孤寡农妇,死亡前的黄昏还下地灌园。第二天上午,邻居发现有异,推开门,见其已死去多时,经尸体解剖才证实死因为阑尾穿孔。
3.多系统相兼为病
当老年人患某一疾病时,其它疾病也可能抬头。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是某一系统病影响或波及其他系统;
一是本来就存在或潜在其他病,因此病而引发。
曾会诊过一肖姓老太太,因呕吐、呕吐物呈咖啡色、不能食、腹痛来诊,其病史及检查结果计有11种病:肺炎、糖尿病(酮体阳性)、食道癌(未分化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发性胆囊结石、慢性肾炎、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等等。
4.正虚邪实夹杂
一方面正气不足或正气虚损甚至阴阳两竭。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病邪,如外感风寒、风热、燥邪;内伤于情志拂逆,或瘀血阻络,或湿痰内盛,或水饮停聚。就像单纯性肥胖病这样能吃能喝,形体丰盛的病人,也多为正虚邪实二者夹杂为病,故治疗上往往需要加以兼顾。
由于如此,所以老年疾病的治疗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尽可能明确诊断
由于老年疾病较为复杂,往往一下子涉及到多个系统,而症状表现又不一定典型等因素,使诊断较为困难,弄得不好就会误诊并带来错误的处理方法,使医生追悔莫及。
例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典型症状应当见到两乳之间的胸骨柄这个地方出现压榨性疼痛,疼痛剧烈,四肢发凉,冷汗淋漓等等。但不少老年患者却不一定出现剧烈疼痛,有的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剧烈的牙痛,有的则表现为胃痛,此际若照牙痛或胃痛去处理,就可能铸成大错。
明确诊断的方法,首先要有高度责任心,不仅重视当前症状,而且一定要对病史有全面了解,并尽可能地借助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方法,明确诊断,避免失误。
2.用药不要过偏
老年人正气不足,生理功能减退,虽有外邪,却不任峻汗;腹痛便秘,如用苦寒下夺之剂,随即不能食,泄泻不止,如此等等。故用药上应该非常慎重。否则,虽然诊断辨证无误,却仍治不好病,或者此病未愈,节外又生新枝。
例如笔者曾治一患冠心病心绞痛的老人,照说心绞痛属瘀血阻络者,用活血破血剂原本不错,但长期服用后,疼痛反而频繁发作,心慌疲乏,以致卧床不起。
笔者认为证属心气虚,因气虚推送无力而致瘀,仅知一味攻逐,舍本逐末,愈攻则心气愈虚。改用保元汤(桂枝、炙甘草、红人参、黄芪)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十余剂病情始稳定,疼痛减轻,可下床活动,精神、饮食、睡眠亦渐次好转。
一般说,老年疾病的治法,要注意掌握“汗而毋伤,下而毋损,温而毋燥,清而毋凝,消而毋峻,补而毋滞”的原则。
3.用药剂量不要太重
老年人脾胃一般较弱,用药不能像年轻人的剂量一样,量大则脾胃负担不了。不要说克伐药了,就是滋补剂,也要徐徐用药,期以时日,缓图疗效,不可莽撞地投以大剂,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曾经指出:对于老弱人,在用药上“宁可再剂,不可过剂”,就是可贵的经验之谈。
4.中病即止
老年疾病,特别是外感、伤食这些病,用药要中病即止,外感用解表散寒,伤食用消导和中,一般一二剂即效,得效后就需转方,不能一用就是数剂。汗多既伤元气,又耗阴液;消导药多克伐,香燥的药多用也会损伤脾胃的气阴。否则,卫气不固,藩篱空疏,更易招致外邪;脾胃受伤,百病蜂起。
比较起来,内伤杂病用药可能所需时间较长,也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处方,不要一张方子一竿子用到底。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痰,治痰之法,一般不外消痰、降气,结果往往旋消旋生,这是只知治痰之标,不知治痰之本的缘故。故脾虚生痰,补脾助运即所以杜生痰之源;肾虚水泛为痰,调补肾中水火即所以治痰之本,如此等等。
5.食疗、锻炼和药疗结合
老年疾病,如能结合食疗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可仅仅依赖药物。
例如,老年人多有便秘,饮食上如能少进肥甘厚味,适当增加蔬菜、水果、蜂蜜等,则大便自可调畅。又如习惯性感冒,曾见有人长期服益气固表药无效,后听人劝告,坚持晨起慢跑,半年后即不药而愈,至今十数年仍坚持不辍。当然,老年人的身体锻炼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量力而行,须知体力毕竟和年轻时期不同了。
选自人卫社何绍奇著《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增订版)
蔡圣朝主任医师防治老年病学术思想(节选)
《蔡圣朝临证治验》
1、老年病特点
①阴阳失调,起病隐潜
②反应迟钝,变化多端
③脏腑衰退,虚实夹杂
④多病相兼,缠绵难愈
2、老年病用药原则
①补勿过偏,谨防壅滞
②攻勿过猛,免伤正气
③顾护胃气,从本缓图
④药量宜小,慎施重剂
3、注重饮食、睡眠、运动保健,尤其注意排泄保健
何绍奇谈面瘫的治疗面瘫多因卒受风寒而致,因此多发生在严冬,或春寒料峭时,或顶风冒雪,或开窗睡觉,风寒之邪袭于阳明之经。如今亦多由盛夏开空调睡觉而发病,此外,也有因拔牙感染而致者。
古方牵正散(全蝎、僵蚕、白附子)是有效方,但方中有两味虫类药,作散剂效果好,作汤剂则药力大减,因此我常用僵蚕、全蝎等分研末,装入0.25胶囊中,每服2g,1日3次,因风寒外袭者,多兼形寒,汤剂常用祛风散寒药使邪从表解,药如荆芥、防风、羌活、葛根、秦艽、白附子、桑枝、赤芍、甘草、生姜,体质壮实者,可用葛根汤(麻黄、桂枝、杏仁、葛根、赤芍、甘草、大枣、生姜)。
但近年临床所见,多为外受风寒,内蕴痰火者,用上述祛风散寒通络多无效,此类病人,形体多较肥胖,食多肥甘厚味,吸烟饮酒,痰火阻于经隧,症见多痰,胸闷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须清痰火,药如葛根、黄芩、石膏、栝楼、牛蒡子、钩藤、姜半夏、白芥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大便秘结者可酌用大黄、芒硝。
因拔牙感染所致者,再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连翘、栀子。面瘫不治或失治时间超过半年者,即难以恢复,其治也不能和急性期一样,多为气虚血络瘀滞,宜扶正祛邪,常用黄芪赤风汤(黄芪、赤芍、防风)加桑枝、全蝎、蜈蚣、蝉衣、葛根、红花、白芥子。
面瘫外治法颇多,最有效的是用马钱子粉、白附子粉等分撒布在胶布或市售伤湿止痛膏(只用半张)上。贴于嘴角地仓穴,向左歪者贴右边,向右歪者贴左边,24小时一换。荷兰埃因霍温广东酒楼李老太,8年前在家乡温州患左侧面瘫,已愈,此次却在右侧,我即用马钱子粉外贴,兼用汤药、散剂,1周即愈。不到半月,其小孙女又病面瘫,因在上学,不愿在面部贴药,只能服汤药,1周后也好了。
而另一老太太,从埃因霍温赶来阿姆斯特丹门诊,既不愿服药,更惧怕针灸,我只好用马钱子、白附子粉给她外贴,很快也好了。荷兰地卑风大,常年气温都比较低,加之华侨多开餐馆者,半夜打烊之后喜打麻将娱乐,如鹿特丹王某,连着几天手战之后,以疲劳之身触冒风寒,遂病口歪,曾用牵正散及针灸不效,以其多痰,舌红,苔黄,脉滑数,我改用清泻痰火之方,略加疏散,不数日即愈。
因拔牙感染而致者,大致与痰火同法,如患者肖玉喆,女,30岁。年9月11日初诊。拔牙一周后出现左侧面瘫,曾用牵正散、维生素B1注射及针灸,已16天,口歪,舌麻,眼皮跳,耳后疼痛,大便秘结,舌红,脉滑数。证属痰热阻络,拟清泻痰热,疏通经隧:
大黄6g,黄芩10g,栀子10g,钩藤15g,白蒺藜10g,天麻10g,薄荷3g(后下),僵蚕10g,菊花10g,炮南星10g,白芥子6g,赤芍10g,川芎10g,红花10g,荆芥10g,防风10g,秦艽10g,丹参10g,外用马钱子粉贴地仓穴,7帖而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