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贝尔面瘫检查
贝尔面瘫症状
轻微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后遗症
贝尔面瘫头晕
贝尔面瘫用药

五官科刺血疗法

北京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五官科刺血疗法

作者/刘光瑞、刘少林

一、目赤痛

目赤痛民间称火眼、风热眼等。多因外感风热,郁而不宣;或因肝胆火盛,循经上扰,致经脉闭阻,血壅气滞而发。

太冲、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椎、肝俞,火罐拔吸15分钟。

风池,梅花针弹刺出血。

上星、少商,三棱针点刺出血。

身柱、胆俞,火罐拔吸15分钟。

太阳、合谷,梅花针弹刺出血。

1.用梅花针轻微弹刺眼圈部、拿提出血。

2.用大头针或三棱针挑刺耳尖穴出血。

1.用三棱针点刺内迎香出血。

2.用三棱针在攒竹、丝竹空等穴处放血。

陶某,女,34岁。重庆市水土镇某机械厂工人。

主诉:双眼肿痛,心烦意乱,周身不适1年。

症状:目赤肿痛,面红心烦,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脉弦数。

诊断:目赤痛(肝胆火盛型)。

治则:清肝泻火。

治法:用细三棱针尖挑耳尖穴挤出血,在大椎穴用梅花针弹刺后拔罐出血,第二次在内迎香穴放血,经3次治疗痊愈。

姚某,男,37岁。陕西省西安市某印刷厂工人。

主诉:几日前双眼红肿疼痛,用四环素眼膏和其他眼药水,但不见效。

症状:目赤肿痛,面红心烦,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脉弦数。

诊断:目赤肿。

治则:清肝泻火。

治法:第一次用三棱针点刺耳尖穴出血。血为紫红色。第二次用三棱针点刺太冲、太阳出血,血为鲜红色,在大椎、肝俞火罐拔吸15分钟,经两次针刺出血后,患者眼疾痊愈。

二、耳鸣、耳聋

此证多因肝胆之火上逆,致使少阳经经气闭阻;或因外感风邪,壅遏清窍;或因肾气虚衰,精气不能上达于耳所致。虚则补,实则泻。

中渚、侠溪,三棱针点刺出血。

肝俞、大椎,火罐拔吸15分钟。

翳风、角孙、瘈脉,梅花针弹刺出血。

太冲、丘墟,三棱针点刺出血。

胆俞、身柱,火罐拔吸15分钟。

关元、外关、合谷,梅花针弹刺出血。

1.在中渚穴用三棱针或大头针点剌出血。

2.用梅花针在颔厌、悬厘上弹刺出血。

在百会穴、后溪、昆仑、听会等穴上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三、鼻塞

此证多因外感风寒之邪,鼻塞不通,以致肺气不宣所致。并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颈强,流涕等症状。

上星、迎香,三棱针点刺出血。

肺俞、大椎,火罐拔吸15分钟。

脊柱两侧,梅花针弹刺出血。

尺泽、偏历,三棱针点刺出血。

身柱、风门,火罐拔吸15分钟。

风池、合谷、列缺,梅花针弹刺出血。

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迎香穴出血。

1.用三棱针点刺内迎香出血。

2.用梅花针弹刺脊柱两侧,然后火罐拔吸出血。

李某,女,41岁。湖南省长沙市工人。

主诉:感冒2日,一直头昏痛、鼻塞。

症状:鼻塞不通,头痛项强,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祛邪宣肺。

治法:用两指点按迎香5分钟,用细三棱针点刺内迎香出血。用梅花针弹刺大椎、肺俞穴,配合拔罐吸血。经2次治疗,病痊愈。

四、牙痛

此证多因胃经积热上冲,或风火之邪循经上扰;或因肾水不足,虚火上炎,亦有平素多食甘酸之物,侵蚀牙齿成龋齿等所致。

颊车、内庭,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杼、胃俞,火罐拔吸15分钟。

脊柱两侧,梅花针弹刺出血。

冲阳、下关,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椎、肾俞,火罐拔吸15分钟。

合谷、风池、大迎,梅花针弹刺出血。

1.用牙痛点由轻到重地按揉10分钟后,三棱针刺出血。

2.用梅花针在列缺穴上点刺,然后按揉推旋15分钟。

杨某,男,53岁。四川省射洪县小学教师。

主诉:牙痛1日,不能入睡,局部红肿,张口困难。

症状:左侧下尽头牙疼痛,局部红肿,伴有口臭、口渴,大便干,苔黄,脉洪等症状。

诊断:风热牙痛。

治则:清泻阳明。

治法:用三棱针点刺颊车、内庭穴出血,血出为紫红色。在胃俞穴上用梅花针弹刺,火罐拔吸10分钟出血,血为紫红色。用指点揉合谷、列缺穴,术后痛立止。2天后红肿消失,牙痛痊愈。

五、咽喉肿痛

此证多因外感风热,邪气壅肺,上灼咽喉;或肾阴不足,阴液不能上润,加之邪火妄动;或胃、肺二经郁热,邪热上犯等因素造成。虚则放气,实则放血。

少商、内庭,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椎、膻中,火罐拔吸15分钟。

颈喉部,梅花针弹刺出血。

商阳、陷谷,三棱针点刺出血。

大杼、肾俞、肺俞,火罐拔吸15分钟。

尺泽、合谷、关冲,梅花针弹刺出血。

1.在商阳穴上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在耳壳背部找出明显的小经脉,用三棱针或大头针挑刺出血2-5滴,患左取右,患右取左。

1.用三棱针挑刺太溪穴出黑血。

2.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关冲穴出血。

杨某,男,42岁。家住河南省开封市相国寺路。

主诉:感冒1个月,咽喉肿痛。

症状:咽喉肿痛,吞食困难,时有寒热、头痛。

诊断:咽喉肿痛。

治则:疏风散热。

治法:用三棱针点刺太溪穴和耳后静脉三条穴出血,经2次治疗效果良好。

厉兑——点刺放血治面瘫

作者/侯中伟

一、穴性特点

厉兑穴为足阳明胃经井穴,五行属金,《经穴释义汇解》曰“岸危处曰厉;兑,穴也。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即第二趾外侧爪甲后方一寸许,喻穴居临岸危处;又与脾脉相通,兑为口,主口疾,故名厉兑。”

此穴位于足第2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具有清化湿热、调胃安神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历代医家对厉兑穴的论述很多。现在主要用来治疗鼻衄、水肿、胸腹胀满以及一些精神疾患。

笔者临床发现,厉兑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就是点刺厉兑穴放血,再配合面部敷黄鳝血,可治疗面神经麻痹。

二、操作技法

先给患者洗净脚趾,常规消毒,右手持消毒过的三棱针,左手固定患侧第二趾,或推厉兑穴,点刺1~2次,出血则罢,不出血则用手挤压,以出血为度。酒精棉球拭去血,创可贴包扎。

同时取黄鳝一条,剁去头,趁机将热血涂抹到患侧部位,待血将凝之时,用棉纸按脸型大小盖上即可。

三、诊疗现场

面瘫,也称作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斜”。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

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为著。

针灸治疗面瘫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发现运用点刺厉兑穴放血,再面部敷黄鳝血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佳。

如治郝某,女,1.5岁,年6月17日初诊。

其母代述:患儿5天前腹泻,水样便,日数次,在当地卫生所静点氨苄西林钠、苏打、庆大霉素,腹泻好转,但仍无力,嗜睡。

次日晨起发现口眼歪斜。诊见患儿右眼裂增大,右眼下睑外翻,不能闭合,人中沟向左侧歪斜,鼓腮无力且漏气,喝水漱口从右嘴角流出。

诊为右侧面部神经麻痹。遂以厉兑穴点刺放血,黄鳝血外敷,如法治疗,4次即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刺血疗法临床举隅

作者/娄绍昆

一、膝关节结核

王某某,男,21岁,状元镇农民。

年10月5日初诊。患者于5个月前不慎跌伤左膝关节,日渐红肿灼痛,运动受限,医院穿刺,抽出脓液并进行抗炎治疗,病情无好转。

检查:痛苦面容,形体丰伟,左腿呈半屈曲位,活动度约15度,膝关节变形肿胀,压痛明显,局部灼热,有波动感,股四头肌明显萎缩,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20%,血沉65毫米/小时。

X线摄片:关节面骨质损害。诊断为左膝关节结核伴混合感染。

中医四诊:脉涩,舌暗红,黄腻苔。左少腹相当于结肠处触及索状物,并有抵抗与压痛,尚有便秘、烦躁、小便短黄,为瘀热相结之证候。

治疗:乃予针刺放血委中(双)、阳陵泉(左)。

10月20日复诊:左膝关节肿胀消退,能扶墙缓慢行走。白细胞/立方毫米,血沉17毫米/小时。再予针刺放血:委中(双)、阳交(左),血海(左)。

11月20日:患腿膝关节已活动自如,肿痛全部消失。X线摄片复查:左膝关节骨质光滑,间隙整齐,无明显骨质破坏及增生现象、左少腹索状物、压痛均消失,仅见口苦、苔黄腻等湿热残留之证。予以四妙丸料5剂,以善其后。

此病临床痊愈后,追踪观察8年,未复发,能参加一切重体力劳动。

体会

骨与关节结核,中医学称为“骨痨”“流注”,X线检查对本病诊断非常重要。

本病发病多属隐渐,初起时有低热、倦怠、纳减与体重减轻,局部疼痛多不剧烈;晚期则关节功能障碍明显,甚至出现关节强直或各种畸形、局部压痛,可在病灶附近发现不红不热的寒性脓疡,体虚者多见,但局部有代谢产物潴留,病程较长。

而针刺放血疗法常有显效,可以缩短疗程,如配以药物辨证施治,则更为理想。

二、半月板损伤

张某某,男,28岁,店员,永强永中镇人。

年9月15日初诊。患者小跑时滑倒,左膝着地,关节肿胀疼痛,不能行走已三月。医院检查,诊断为左膝(外侧)半月板损伤。骨科建议手术,因家人反对求诊于中医针刺。

检查:左腿呈半屈曲位,左膝外侧压痛肿胀,左股四头肌及腓肠肌轻度萎缩。

中医四诊所见:脉濡细,舌胖嫩,形寒肢冷,便溏不爽,证为阳气寒凝。

治疗:予服甘草附子汤,每日一剂,附子量为30g、针刺委中(双)、阳陵泉(左)。

9月30日二诊:左腿膝关节轻松,能屈伸,痛感大减,针委中出血。

10月15日三诊:左膝疼痛基本消失,嘱服金匮肾气丸每日二次,每次5g,以调养阳气,连服一月。三年后随访,未见复发,仅患膝在过劳时稍感酸软无力。

体会

半月板损伤多见于青年人,是膝关节中最常见的损伤,多于膝半屈曲位时产生,当一侧下肢负重,足部固定而身体忽然向前朝中线扭转时,股骨踝急骤内旋挤压半月板发生破裂,或股骨踝急骤外旋时,亦可引起半月板损伤。

损伤后,在委中、阳陵泉、膝眼或以上孔穴周围即会出现怒涨的紫青色血管,如在以上位置针刺放血效果可靠,对久治不愈而现阳虚寒凝之象者,必须配合中药治疗。

三、骨折后遗症

李某某,女,30岁,家庭妇女,龙湾区状元镇人。

年5月5日初诊。诊见患者左腕肿痛,屈曲受限,不能持物。据谓半年前于家务劳动中不慎跌倒,左腕着地,腕关节受伤,剧痛。

经医院拍片检查,左腕关节挠骨下端骨折,伤科常规治疗三个月后,骨折愈合,但腕肘有疼痛、肿胀、麻木。

中医四诊所见:舌苔正常,脉浮紧,时有恶寒烦热。证属寒湿束表之象。

治疗方法:给服麻黄加术汤三剂,同时在左腕之太渊附近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紫黑色瘀血。

5月10日二诊时,腕关节疼痛见轻,而仍有麻木感,恶寒烦热脉浮紧诸象,却均已消失。乃予刺血太渊(左)、阳池(左)。

5月20日三诊:左腕疼痛、肿胀、麻木均消失,能持重。为了巩固疗效,嘱服活络效灵丸料五剂,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体会

骨折后功能障碍,大多随着骨折愈合而逐渐克服,但个别病例因外邪束表或局部脉络阻塞,于骨折愈合后仍有后遗症。临床之际要注意先行解表祛邪,同时要在患处周围穴位寻找静脉明显暴露处给以刺血排除痕血,方能收到满意效果。

四、增生性脊椎炎

黄某某,男,65岁,永强村人。

年7月8日初诊。患者腰痛二年余,前屈、后伸受限,经X线检查诊为腰3~5椎骨质增生、退行性脊椎病。理疗、推拿治疗均不见明显进步。

中医四诊所见:面色黧黑,消瘦,佝偻,舌淡白,苔白腻,脉沉微。患者逢气候阴雨而腰痛加剧,证为肾气不足而寒湿凝滞。

治疗:以局部三棱针刺血(华佗夹脊)与内服独活寄生汤。

7月15日二诊时,腰痛大减,屈伸幅度已加大,治法同上。

7月30日三诊时,症状已不明显。为了巩固疗效,在委中(双)放血后加拔火罐。

8月15日四诊时已一如常人,但X线复查,骨质增生现象仍见。

体会

增生性脊椎炎,又称肥大性脊椎炎,主要为脊椎边沿唇状增生或骨刺形成,脊椎小关节边缘锐利,关节面骨质致密,关节间隙变窄为主。多见于中年以上,以腰椎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胸椎与颈椎。X线检查为重要诊断依据。

但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对脊椎肥大骨刺的形成,不仅要看到是致病因素、畸变与发病的一面,还要看到机体修复、适应、代偿的另一面。同时脊椎肥大的程度与临床自觉症状的轻重并不是同步的,而临床症状的消除对患者是首要的。

对这种退行性病变,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的中药配合使用也是值得重视的。而针刺治疗对气血的畅通,疼痛的缓解更能起了主导作用。

五、骨髓炎

杨某某,乐清翁详人,男,40岁,农民。

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32岁时,右腿疼痛,继则大腿下端近膝关节处疼痛剧烈,经种种抗炎治疗,曾切开排脓,伤口久不愈合,确诊为慢性骨髓炎,累治无效而求诊。

中医四诊所见: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形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色黄而短。右腿强直,生活难以自理。舌淡嫩而有齿痕,脉细无力。

检查:右大腿下段有一个疮口,约2x3厘米,已形成瘘管流黄水,疮面周围皮色晦暗。X线摄片,右股骨下端有明显破坏,并见有游离死骨。

治疗:内服阳和汤。针刺委中(右)、足三里(右)出血。

11月3日二诊:局部脓腐稠厚,先后排出3片小碎骨片,右腿疼痛减轻,肿胀渐消退,疮面肉芽较前新鲜。针刺委中(右)、阴陵泉(右)出血,内服阳和汤。

11月17日三诊:症状进一步缓解,可缓步行走。刺血委阳(右)、血海(右)。

11月28日四诊:疮口已愈合,时有隐痛,神色见好,舌脉明显趋向正常。针刺伏兔(右)、委中(右)出血,血色鲜亮。

12月15日五诊:全身状况大为改观。虽疮面仍有隐痛存在,而腿的活动功能却已恢复。治疗以八珍汤调养气血而愈。追访2年,情况一直良好。

体会

化脓性骨髓炎是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其病理变化是骨髓出现炎症性充血及渗出,形成弥漫性蜂窝组织炎或局限性脓肿,导致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久之局部骨组织供血阻断,遂有死骨形成,迁延成慢性骨髓炎。

针刺治疗使血流通畅,消除髓腔炎症,骨组织得到正常血液供应,逐渐修复,使功能恢复正常,而阳和汤为治疗阴性疮疡的效方,对本病的治疗起着温阳补和、散滞祛毒的作用,增强了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急性睾丸炎

张某某,男,40岁。永强龙湾瑶溪村人。

初诊:年5月10日。一月前发热,全身酸痛,左侧睾丸下坠胀痛、肿大,向上影响到腹股沟,左侧腰部也剧痛,活动不利,急诊到市XX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睾丸炎、经注射青、链霉素后,发热略退,而局部疼痛仍旧,腰部不能直立,大便一周始解,小便短涩而痛,西医认为保守疗法未效,决定先引流,后手术扎除。

检查:左侧阴囊红肿光亮,压之疼痛,质地坚硬,睾丸、附睾、精索皆肿大,睾丸鞘膜脏层与壁层粘连,左腰背有叩击痛。白细胞/立方毫米,中性80%。尿常规:红细胞1~2,白细胞7~9。

舌质暗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数。证属肝胆实火湿热下注,瘀阻肝络。拟以三棱针在大敦、太冲、行间刺血,血出紫黑色,刺血后自觉痛减。予以龙胆泻肝汤加丹参、桃仁、大黄2剂,停用所有西医治疗。

二诊:5月12日。药后大便三次,阴囊肿胀疼痛已减,质地稍硬,腰痛稍安,黄腻苔也略化,脉弦数,再按上法出入。刺左肝俞,左委中、太冲出血,予龙胆泻肝汤加桔核、桃仁、苡仁,5剂。

三诊:5月18日。阴囊肿胀退减,睾丸、附睾丸仍稍肿大,精索稍硬而肿。给刺大敦、行间、血海出血,血色比先二次为鲜,而出血量已减少,再以三妙丸加丹参、桃仁、当归清化下焦湿热通络化瘀为治。

四诊:6月3日。经治后除左侧精索稍硬外,别无他苦。脉弦细,舌质稍暗红,苔薄。刺肝俞(双)、胆俞(双),血海(双)。停药观察。

7月5日随访,已痊愈。每日驾驶手扶拖拉机搞运输,壮健如前。一年后再访,无复发。自述左侧睾丸丸比前略小。

体会

急性睾丸炎,中医叫“子痈”,一般由湿热下注厥阴之络,以致气滞血瘀凝结而成。用肝经刺血加龙胆泻肝汤加活血行瘀药方是正法,血海一穴,既能活血,又能健脾化湿,故取之。

本例经西医月余治疗乏效而准备施行手术治疗时,改用上法予治,竟能迅速见效,实在令人惊讶不已。于此亦可见刺血疗法之伟功也。

七、头痛(脑震荡后遗症)

王某某,男,28岁,温州市龙湾区人

初诊:年3月5日。患者于三月前一次劳动中,因不慎后跌,头颅着地碰伤后脑,曾引起强烈头痛并昏厥半小时之久。经西医医治,效果不显,再更中医治疗,亦时愈时发。

现感左后头角痛,耳鸣,面潮红,健忘,夜眠欠安,脉弦实,舌质暗红,苔厚黄腻。证属脑部外伤后脉络瘀阻兼有肝阳化火之象,而所服之药,亦是活血化瘀,清肝化湿之剂,辨证无差,但治疗却无效,故决定先行刺血。

委中(双)、太阳(左)(穴上方静脉怒张处),阳陵泉(双),出血后加拔火罐5分钟。

二诊:3月20日。刺血后头痛大减而未止,耳鸣,面红稍减,脉弦,舌质暗红,苔薄白。治已得手,再予刺血通络行瘀止痛,刺左太阳,加拔火罐。

三诊:4月5日。头痛已差,眠尚欠安,舌质红,少苔,予凉血和血安神中药5剂以善后。半年后随访,已痊愈,仅于外感后仍有耳鸣,而外感愈后耳鸣即停止。

按:刺血对脑震荡后遗头痛诸证效果明显,在太阳穴周围有青色怒张络脉处刺血,最为紧要。每据临床证状之变化加增其他穴位。如肝火旺加阳陵泉、太冲。湿浊内阻加阴陵泉、足三里。症状消失后,可据脉证给予中药以善后。

八、非化脓性中耳炎

陈某某,男,61岁,乐清县翁样镇农民。

年1月11日初诊。患者于二月前外感发热后两耳听力下降,医院五官科检查,诊为“非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积水”、“鼓膜膨隆外凸”,采用咽鼓管吹张术与鼓膜穿刺抽液,结合西药内服(具体药物不详)。

抽液之后虽当即感到听觉有所好转,而一周后,听力又逐渐下降,一连诊治一个多月,疗效越来越差。后经人介绍,求诊于余。

证见:脉沉细,舌淡苔白腻,形寒肢冷,夜尿频频,耳中憋闷如塞,耳聋。大声叫喊方能听见。脉证合参,显属肾阳不足,痰阻窍闭。

乃予针刺放血翳风(双)、丰隆(双)。方药予以金匮肾气丸。

1月15日复诊:听力大有好转,耳中闭闷感亦减,夜尿次数也比前减少。再予针刺放血:翳风(双),耳门(双)、丰隆(双)。方药仍守金匮肾气丸。

2月14日三诊:经以上治疗后,患者听力已恢复正常,仅现肢凉等肾阳稍有不足之象,再予以金匮肾气丸一月量,以善其后。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此症,中医谓之“耳胀”“耳闭”。古代亦有称“气塞耳聋”,列入“暴聋”范畴之中。本病的病理关键是咽鼓管阻塞,中耳有渗出,积液,这在中医可视为“气滞血瘀”和“痰蒙清窍”。

本案患者,年过花甲,病程两月,一派肾阳不足之候。肾主水,开窍于耳,肾气肾阳不足,无阳光以制肾水,则水液上泛,停滞耳窍成痰致疾。此属虚中夹实之证,针刺放血,通络开窍,化痰启闭;肾气丸温补肾气。标本并治、故奏效迅速。

九、充血性青光眼

王某某,女,63岁,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皇吞村农妇。

年5月18日初诊:患者二年来时发眼球胀痛、头痛、视物模糊,由于每次发作时持续时间较短能自行复原,致未积极就医。

半月前,因工作劳累及精神刺激又度急性发作,自觉剧烈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严重减退,始往市xx医院眼科诊治。诊为充血性青光眼。用缩瞳剂及降眼压药未能控制病情。西医建议施行双眼虹膜嵌顿手术,以患者不同意手术疗法,故来求诊于余。

四诊:舌质红绛,脉细弦,头、目疼痛呈阵发性,面部常时升火,耳鸣,心中烦热,易怒,甚而彻夜失眠,两眼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瞳孔放大,指压眼球坚硬如石,视力仅有光感。

综合诸证,此案显属肾阳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本虚而标实。乃以针刺放血结合方药之法予治。

穴取太阳(双)、风池(双)、太冲(双)均刺血;内服镇肝熄风汤5剂。

经针刺放血后,自觉诸证骤减,头目明显轻松,视力亦有所好转,惟尚不耐久视。

5月24日二诊:头目持续性疼痛已见缓和,发作时疼痛程度亦较前轻减。此法既效,仍守本法。给予刺血太阳(双)、风池(双)、行间(双)三穴,并于太阳穴针刺放血后加拔火罐5分钟,血出呈紫黯色。

术罢诸证又见减轻,视力大有好转,按压眼球,其硬度也稍减。再予以原方半月量。

6月11日三诊:通过上法治理后,头目疼痛已悉除,两眼视力也恢复正常。眠安,纳增,呕恶止。舌红少苔,脉红弦。惟因按压其眼球尚稍有硬象,乃再予针刺攒竹(双)放血后,嘱回去长服中药杞菊地黄丸一段时间(三个月)以巩固疗效。此案经如此给以治愈后,三年来追踪随访,未见复发。

体会

充血性青光眼,系一眼内压增高为主征的病变。在其急性发作持续发展时,会促使视神经萎缩而导致失明。此症与中医所谓的“五风变内障”相类同。

本案由于患者情志不舒,肝郁化火,风火相煽,灼津伤阴,阴虚阳亢,气逆络阻,蒙蔽清窍所致。肝开窍于目,目失血养,而病暴盲。刺血太阳、风池、太冲、行间、攒竹等穴,系疏通少阳、厥阴经络,使目受血而能视。方药镇肝熄风汤及杞菊地黄丸,能滋阴潜阳,与刺血疗法相配合致相得益彰。

针刺治疗麦粒肿(眼疮)

作者/刘鸣

麦粒肿,俗称眼疮。本病以眼睑部生小疖肿,形如麦粒,易于溃破出脓为主要表现。严重的可以波及半侧面部,引起眼睑,面部红肿疼痛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见图:

本病虽属轻浅,亦可自愈,但往往反复发作。余曾诊治某患者,每月发作一次,连续发作半年未痊。

对本病的治疗,西医多采用抗生素加热敷法,疗效难称满意。中医所用耳尖放血,背部(胸椎与肩胛骨之间反应点)点刺放血等法,损伤较大,消毒操作不严易致感染,患者惧疼,故有一定局限性。余以针刺法治疗本病,40年来愈人无数,损伤小,安全速效,多一次治愈,极少复发,多数患者十几分钟即可感到症状缓解。

中医学说认为本病多由嗜食辛辣厚味,脾胃积热,循经上攻于目,局部经气郁滞化火,腐肉为脓而成。

具体治法是:

主穴:合谷,太阳(患侧)

配穴:疖肿在目内眦者,加针至阴穴。疖肿在眼睑中部者,加针内庭穴。疖肿在目外眦者,加针足窍阴穴。

留针20分钟,中间可提插、捻转1~2次,出针时不扪针孔,如有少量出血最好。大便干者可以加服牛黄解毒丸之类泻火通便药。个别一次不愈者,可以连续治疗2~3次,每天一次即可。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ermiantan.com/bemtjc/574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