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ySteveJohnsonfromPexels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病因:
内在因素内源性损伤;激素;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机体免疫状态;基因突变。
外在因素食物;烟草;药物;慢性感染;空气污染;阳光照晒;放射线;慢性刺激与损伤。
按生物学特性和对机体的危害程度,口腔颌面部肿瘤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称为“临界瘤”,如成釉细胞瘤、乳头状瘤、混合瘤。
有些良性肿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成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一般生长缓慢,可呈间断性的生长,偶尔会停止生长或发生退化,如血管瘤、脂肪瘤等
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生长,外形多为球形,或呈分叶状
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一般能移动
多数无自觉症状,如压迫邻近神经,发生继发感染或恶变时,可出现疼痛等症状
不发生血行及淋巴转移
如肿瘤生长在一些重要部位,如舌根、软腭等,如不及时治疗,也可肿瘤压迫发生呼吸、吞咽困难,严重者危及生命。
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一般生长较快
大多无包膜
边界不清
具有侵袭性
与周围组织粘连而不能移动
浸润周围组织器官而发生功能障碍。如面瘫、疼痛、骨组织或牙吸收、病理性颌骨骨折、张口困难等
晚期可发生消瘦、贫血、机体衰竭等“恶液质”症状。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思路:
区别肿瘤或非肿瘤疾病
鉴别良性或恶性
作出诊断之前不可轻易进行治疗。
通过病史采集,疾病的发生发展,对治疗的响应,可大致明确是哪一类型的疾病,倾向于良性还是恶性。
腮腺有一层厚厚的包膜,切忌做活组织检查。一旦把包膜打开后,易导致肿瘤细胞的扩散。应进行细针吸细胞学检查。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
树立“综合序列治疗”观点
“手术+放疗+化疗”三联治疗方案
多科协作观念
治疗方案“综合、个体、有序”原则
强调患者及家属配合理念
注重首次治疗效果及制定合理随访计划
良性肿瘤以外科治疗为主;临界瘤则应切除肿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良性肿瘤切除后,标本应送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应按恶性肿瘤进一步处理。
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临床分期、患者机体状况等设计“综合治疗方案”。
口腔癌的三级预防:
I级预防-消除和减少致癌因素
----病因学预防,是降低发病率的最根本措施
II级预防-及时处理癌前病变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III级预防-开展防癌普查或易感人群检测
----处理和治疗患者为主,目标是根治肿瘤,延长寿命,减轻病痛以及复发。
预防措施主要内容:
加强防癌宣传
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
及时处理癌前病变(白斑和红斑)
开展防癌普查及易感人群监测。
整理徐鑫鹏
排版徐鑫鹏
审核黄秋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