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在中医中又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湿热火*症引起,后又逐渐导致正虚血瘀夹湿邪的症状。经及时治疗能治愈,部分会遗留神经痛后遗症数月至数年。这类疾病具有一定传染性。中医在治疗时,应以止痛、祛邪、扶正为原则,标本兼治。
文末提供一套解决方案,可直接下拉至底部蓝色背景区域阅读。
带状疱疹是由病*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腰部、胸胁,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与中医学文献记载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相类似,已故 皮肤病专家赵炳南先生称之为“串腰龙”。
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又如《外科启玄》蜘蛛疮记载:“此疮生于皮肤间,如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攒,亦能荫开”。赵炳南称之为“串腰龙。”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邪而发病,属肝经湿热雍阻而生。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所致。目前认为带状疱疹和水痘系同一病*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在成人多引起带状疱疹,病*可长期潜伏于机体神经细胞中,免疫功能低下时,导致病*的再活动,诱发本病。
主要症状
发病年龄:多见于成人,尤其40岁以上的人群。
部位:多见于肋间,亦可侵犯颜面,颈等部位。
分布:皮疹沿皮神经分布,多单侧发疹。
经及时治疗能治愈,部分会遗留神经痛后遗症数月至数年。这类疾病具有一定传染性。
带状疱疹的皮疹通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表现为疼痛、沿着周围神经走向成群分布的水疱,不跨过身体的中线(从眼睛中间向下到肚脐的一条假想线),可发生于头面部、颈、胸、腹部及四肢。
因疱疹多发生在腰部,民间俗称为缠腰火丹、缠腰火龙、缠腰龙、蛇盘疮、蛇缠腰和蜘蛛疮等。
类型:
1:普通带状疱疹(蛇缠腰)
带状疱疹经常发生在躯干,包括胸部、腹部和背部,主要引起疼痛和皮疹,没有伴随其他特殊症状,及时治疗后一般没有特别的后遗症。
2:眼带状疱疹(蛇缠目)
这是水痘-带状疱疹病*侵犯三叉神经的一个分支(眼支)引起的,疼痛剧烈,可能引起结膜炎、巩膜外层炎、角膜炎或虹膜炎,甚至全眼球炎。
3:耳带状疱疹(蛇缠耳)
这是水痘-带状疱疹病*侵犯面神经和听神经引起的,表现为耳道或鼓膜的疱疹。如果膝状神经节受影响同时侵犯了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支时,可能会出现面瘫、耳朵剧烈疼痛和外耳道疱疹三种表现,这时叫做Ramsay-Hunt综合征。Ramsay-Hunt综合征还可能有头晕、眩晕、耳鸣、听力受损和味觉消失等表现。
4:播散性带状疱疹(蛇入血)
这一类型是指在受影响的神经支配区域之外出现多个皮疹,主要见于机体抵抗力很低或年老体弱的患者。病*通过血液播散引起大面积皮疹,有时候侵犯肺和脑等器官,有死亡风险。
5:无疹性带状疱疹(蛇无形)
这一类型也叫做顿挫型带状疱疹。只有皮肤疼痛,无皮疹,这种类型的带状疱疹很少见。
6:不全型带状疱疹(蛇疹)
这一类型通常只出现红斑、丘疹,没有水疱即消退、痊愈。
7:大疱型带状疱疹(蛇吐泡)
水疱直径明显大于1cm的带状疱疹。
8:出血型带状疱疹
水疱内有出血的带状疱疹。
流行病学
世界范围内的带状疱疹发病率相似,在普通人群中,大概每年个人中有3~5个人发生带状疱疹,每年10例患者中有2~3位需要住院,每年万例患者中有1~5位可能死亡。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上升。20%的带状疱疹发生在40~59岁,40%的发生在60岁以上,疾病复发率约为1%~6%。
带状疱疹往往只发生在患过水痘的人身上,不过偶尔水痘的表现很轻微,可能不知道自己过去有过水痘。女性比男性相对容易出现带状疱疹。
诊断要点
症状(疼痛)+部位(任何部位,腰胁部多见)+典型皮疹(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分布特点(单侧带状分布)。
类证鉴别
1.本病前驱期或无疹型: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等。
2.发疹后:单纯疱疹亦可见红斑,簇集水疱,但不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自觉症状轻微,易复发,多见于热病之后。
传播途径:
水痘和带状疱疹都是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的。
儿童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可引发水痘;对于成人来说,如果没得过水痘或者没接种过水痘疫苗,首次感染该病*者患成人水痘,而非带状疱疹,也有可能为隐匿感染,没有明显症状。病*潜伏在体内,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其他诱因发生再次感染,因此带状疱疹更多不是直接传染而来。
水痘-带状疱疹病*传播性主要通过接触水疱里面的液体,因为水疱里面的液体有大量病*颗粒。出现水疱之前,往往没有传染性;水疱结痂之后,也不再有传染性,一旦破溃,水疱中的液体传染性较高。
与患水痘患者密切接触者被传染引起水痘的风险较大,而与带状疱疹患者接触者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儿童与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还是有可能感染患水痘。
带状疱疹患者在 一个水疱没结痂前都有传染性,水疱通常在第10至14天时结痂。水痘-带状疱疹病*对体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的痂内很快失去活性。
因此,接触水疱、和患者共用毛巾等贴身物品、与患者一起游泳都有可能传染,极少通过呼吸道传染。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1.肝胆湿热证
主症: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舌红,苔薄*或*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止痛。
2.脾虚湿蕴证
主症: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溏,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淡体胖,苔白或白腻,舌淡体胖,苔白或白腻。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
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
主症: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
特色疗法
针刺疗法:取穴内关、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阴交,针刺入后采用提插捻转,留针20~30分钟,一般每日1次,起到泻热解*通络作用;并可根据发病部位加刺选穴。
皮损在脐上区,加刺合谷;
在脐下区,加刺足三里;
皮损在面颧区,加刺四白、睛明;
下眼睑区,加刺头维、阳白;
在下颌区,加刺颊车、地仓。
局部火针或围刺治疗或刺络拔罐止痛效果较好。早期龙头、龙尾放血,可以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迅速缓解病情。
西医治疗
外用治疗药物:以抗病*,消炎,收敛,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1.刺破水疱后局部可外涂3%阿昔洛韦霜,0.1%肽丁溶液,炉甘石洗剂等。
2.继发感染者可外涂环丙沙星软膏或0.5%新霉素软膏。
3.若皮损炎症重,有糜烂,渗液,结痂,可用药液做冷湿敷,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数次。湿敷液可用0.1%利凡诺溶液,3% 溶液,庆大霉素水纱条等。
4.局部注射:对疼痛剧烈的皮损,可局部注射利多卡因;也可做支配病损区的神经封闭治疗。
5.物理治疗:频谱照射,激光照射等。
系统药物治疗:
1.抗病*药物:①阿昔洛韦:每次mg,每日5次,口服14日;或者每次10mg/kg,每日3次,静脉滴注7日。②干扰素:万~万单位,肌肉注射或皮疹下注射,隔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2.神经营养药:有利于受损神经的恢复,减轻后遗神经痛。如口服或肌肉注射常规量维生素B1、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
3.止痛药:必要时可以给予芬必得,去痛片,强痛定等止痛药
注意事项:
1:清淡饮食忌一切鱼蛋奶、辛辣、笋、韭菜、牛羊狗鸡油炸油腻烧烤等大发之品。
2:患处在未结痂之前勿下水,衣物消*,充分休息,保持良好心态以激活免疫力。
3:中西结合治疗,勿超之过急。
总结发现,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比较统一,主要是湿热火*发于肌肤和气滞血瘀两方面,发病的关键在于“*”。内治法以清利肝胆湿热、活血通络为主,其中行气止痛法应贯穿治疗始终。
由于本病是病*性皮肤病,往往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时乘虚而入,所以平素注意锻炼,饮食起居有节,调摄心态,保持 状态,不给病*可乘之机,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方法。另外,在病*性疾病好发季节,如春秋季节,避免到公共场所,远离水痘及带状疱疹患者,可减少染病机会。发病后也要注意心理的调护,由于本病起病急骤,自觉疼痛剧烈,病人易产生恐惧心理。民间流传着“缠腰龙长对头就会死”的说法,更加重病人的恐慌。所以必要的健康宣教非常重要。
杨氏福音·仙茅液------克制串腰龙的不二法宝
“仙茅液”依据清朝御医古方配制而成,具有“温阳祛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的作用,在疱疹处(破皮之前)及周围、内关穴、足三里穴、曲池穴、合谷穴、三阴交穴涂抹仙茅液,可起到清利湿热、解*止痛,活血化瘀,清解余*的功效。
下面三种情况,为防止不慎流入眼内引起不适,无须在眼睛周围穴位涂抹,仅需手指按揉,可起到增强效果的作用:
①疱疹在面颧区,手指按揉:四白穴、睛明穴;
②疱疹在下眼睑区,手指按揉:头维穴、阳白穴;
③疱疹在下颌区,手指按揉:颊车穴、地仓穴。
注:带状疱疹病*需中西医结合治疗,本产品不可替代抗病*药物。
欲了解产品更多详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