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贝尔面瘫检查
贝尔面瘫症状
轻微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后遗症
贝尔面瘫头晕
贝尔面瘫用药

溶洞落水少年结束救援放弃并不比坚持容

01

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

图片来源:网络

生死,是横在人们心中无法逾越的鸿沟,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也很难做出所谓“正确”的选择。

有时候,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3月16日,恩施市白果坝乡见天坝村的初三学生林荣嘉和同学们去深山里的鱼泉洞探险游玩。

那是一处原始未开发的喀斯特溶洞,林荣嘉进洞后下到水潭,不幸失踪。水潭深不见底,密布暗河与支洞,地形复杂并且空气稀薄。

截止3月20日,林荣嘉进入溶洞玩耍后沉入深水潭,已失踪5天。

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公安、消防、卫生等多个部门联合蓝天救援队展开搜救。但救援过程比大家想象的要难。

蓝天救援队负责人皮建军介绍,18日,潜水员穿上重装潜水衣下水勘察,发现水潭下方约8米处有一巨型溶洞与水潭相通,巨型溶洞下方则是一条暗河,而且感觉身边水流非常急。

“现有技术力量无法下到水下溶洞里展开搜寻。”

因为水流湍急,岸上多名队员使劲往上拉绳索,水下的潜水员拼命打脚蹼才上了岸。

图片来源:微博

据蓝天救援人员介绍,在下到溶洞大概9米的时候,出现了一条纵向的暗流,水流比上面急,根据现有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很难继续向下探索。水上救援和打捞救援最佳时间为6分钟,而此时距离孩子失踪已经过了5天,生还希望渺茫。同时,继续向下探索的风险无法预估。

3月20日,林荣嘉的家属表示接受救援人员放弃救援的建议,并向政府和救援队道谢。

面对家属的选择,有不少网友表示赞同:

绿皮老火车滴滴滴:家属应该是很难过很难过的,但也是理性的。

CHeer4daNiel:很理性的家属。说再多安慰的话都没用了,孩子有这样的家长一定也很懂事、很幸福吧。

小吴是我大老公:看着就心痛,父母得是多难受啊,可是理性来看又必须选择放弃。同时也感谢救援队的人,他们是真的很努力了,只是根本没有希望还特别危险。

对于此事,我认为救援队和家属都值得尊重。

面对危险,救援队是无畏的,潜水员再三叮嘱水面上的伙伴:“如果遇到危险,我就拉三下绳,如果我上不来,和这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图片来源:紧急呼叫

救援失败,家属的选择也是无私的:“他们尽最大的努力了,感谢政府,感谢救援队。”

不到最后关头,谁都不想轻易放弃,但面对现实,也不是谁都能够坚持。放弃并不容易,只是有时我们并不是选择妥协,而是选择尊重,尊重事实,尊重他人。

02

放弃很难,但总要面对

图片来源:网络

一块石板,压着两个亲人,只能救一个,你会选择救谁?

影片《唐山大地震》中,在选择救孩子的时候,作为母亲的徐帆为难了。

一开始,母亲告诉救援队两个都要救,但救援队说只能救一个。挣扎之下,母亲选择了救儿子,放弃了女儿。

她的理由很简单:自己的丈夫已经不在了,要保住家里唯一的香火。看到这里,不少人都会谴责母亲的做法,手心手背都是肉,为什么只救儿子,明显是重男轻女。

如果是在平常,母亲的做法确实欠妥,但在灾难面前,人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人情,还有现实。

作为母亲,她能不爱自己的两个孩子吗?但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将会失去另一个,怎么选?只能回归到现实中。在传统思想的驱使下,她做出了在那个时代看来最正确的决定。

但放弃对于母亲来说并不容易。在当年的灾难中,女儿并没有死,并在多年后被哥哥带回了家。看着当初那个被自己放弃的孩子,母亲跪倒在了她的面前,可见这么多年她一直没能原谅自己。

图片来源:网络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你对现实低头,做过最无奈的一件事是什么?”的话题。不禁让我想起两年前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件事。

年,我打算准备跨考成都当地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因为跨考难度很大,我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只等着答辩完成便开始着手复习。

5月30日,端午节刚开始没多久,我遭遇了一次重大疾病,而这场疾病打乱了我所有的计划。

某天早晨醒来,我发现我的右眼不能正常闭合,一开始我以为是没睡好,也没有在意,并继续做着毕业论文。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的整个右边脸部不能运动。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医院做了“肌电图”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面色凝重地看着我说:“我从没见过如此严重的,你的面部神经损伤达到了85%。而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30%。”

图片来源:网络

6月22日,结束毕业典礼后,我连夜赶回了家,医院。这时,医生给了我更坏的消息:50%的几率能恢复正常活动,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会伴随一辈子。

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我得的病叫“贝尔麻痹”,也就是大家俗称的面瘫。

现实的艰难瞬间摆在我眼前:9月报名,12月下旬考试,因为毕设消耗了大半时间,留给我复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另一方面是疾病的严重性,医生告诉我至少需要两个月的积极治疗。

如此一来,我至少会有两个月的时间不能复习,而这也意味着我将会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

一个决定会影响我的发展,另一个会影响我的人生。最终,我选择了治疗,在现实面前,我终究还是低下了头。

放弃一件事确实很难,但从长远来说,也许是值得的,有时候执着反而会失去更多。

03

放弃治疗,然后活着!

图片来源:微博

“假如,生命旅程行至尽头,你会选择在治疗中挣扎耗尽还是回到生命扎根之处,安静地等待最后一刻的到来?”

下面这段故事里的主人公给了众人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陈作兵的父亲在半年前被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晚期”,因为癌细胞已经转移,无法进行手术。

陈作兵本来也是浙江大医院的一名医生,但面对患病的父亲,他却变得束手无策。

父亲住院期间,家里人都跟着轮流照顾,可有一天,父亲拉着主治医生,告诉他不想再继续拖累大家,想回家换种轻松的方式离去。

放弃治疗,这是父亲陈有强的最终决定。面对父亲的选择,全家人的内心都在经历着煎熬:这么做对得起老人吗?

在家人的纠结中,陈作兵站了出来,本着对老人意愿的尊重,同意了父亲的决定。

自那以后,家人不再提父亲的病情,而父亲也不再服药、打针,甚至还亲自下地种菜,怡然自得。

年3月,父亲在安详中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刻,与世长辞。如果当初接受了治疗,也许父亲还能多活些时日,但过程注定是痛苦的。虽然当初做了艰难的选择,但父亲在最后一段时光里能够过得快乐,也让陈作兵感到欣慰。

所谓最佳的选择是让结果能够更好地造福于个人或是一件事。

在被贴上“癌症晚期”的标签后,就注定了一个不变的结局,这时要争论的便不是治疗与否,而是站在父亲的角度考虑下,他还需要什么。

在电影《遗愿清单》中,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因疾病而困扰,反而列出了一系列生前想要完成但未实现的事情。死亡注定是人生的最终归宿,而遗憾同样只有一次机会去弥补。

图片来源:网络

放弃治疗,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生活中总会面临选择,尤其是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去思考时,往往会让我们陷入迷茫的境地。

保持理性是为了能够更快更好地帮助人们走出困境,长留于牵挂、情愫,不如勇敢地面对现实,这对于生者和逝者而言,都是最大的尊重。

参考资料

1.新闻1+1,《父亲患绝症放弃治疗获儿子支持续:去世时很满足》

2.槽植,《打破中国人不敢触碰的禁忌,这片真实到不敢看》

3.中国青年网,《家属放弃救援15岁溶洞落水少年!网友:难过,这并不比坚持更容易》

4.新浪微博,#家属放弃救援溶洞落水少年#

5.北影美食圈,《《唐山大地震》中妈妈救儿子放弃女儿,网友:她做这个决定很痛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ermiantan.com/bemtty/10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