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前一天晚上睡觉前明明是好端端的一张脸,第二天起床照镜子时大吃一惊,怎么嘴歪了,说话漏风,刷牙时漏水,进食时食物残渣总是残留在齿颊间隙,不能眨眼,闭眼也很费力,心里十分担心害怕。其实这很可能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特发性面瘫”、“特发性面神经炎”。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简称为IFP)是一种可导致单侧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的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缺血使面神经发炎水肿所致。国外称其为“贝尔麻痹”(Bell’spalsy),因为19世纪的英格兰解剖学家CharlesBell首先发现并描述了此病。当然,引起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有许多原因。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有什么区别?
我们通常根据病变部位把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的,两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中枢性面瘫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面瘫,表现为面神经瘫痪的那一侧对面的面上部肌肉运动存在,皱额、闭眼、抬眉功能正常,而面下部肌肉瘫痪,不能完成耸鼻、露齿、鼓腮等动作。
周围性面瘫指面神经核或周围面神经病变引起的面瘫,表现为面神经瘫痪的那一侧的面上、下部肌肉运动均瘫痪,还可伴有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分泌、唾液分泌功能异常。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属于周围性面瘫。
特发性面瘫的面神经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面神经受损部位在面神经管。正常情况下,面神经仅占骨管管径的25%-50%,“居住空间”十分宽敞。面神经麻痹时,面神经因炎症、缺血等原因而水肿,骨管内压力骤然增加,使面神经受压、血供受限,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不同患者的症状并不是一模一样的。这是因为:
(1)不同患者的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受损的部位水平不同,所以泪腺分泌、唾液分泌,听觉,味觉等功能异常出现的情况有所不同;
(2)不同患者面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不同,故面瘫轻重程度会有所区别。
面神经在颅外有哪些分支?
面神经在颅外分为5大终末支,支配面部由上至下的表情肌运动。从上至下依次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颈支。
(1)颞支:支配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锥状肌。主要功能:皱额,用力闭眼,皱眉,皱鼻。
(2)颧支:支配颧大肌、颧小肌、犬齿肌、提上唇鼻翼肌、提上唇肌、降鼻中隔肌、鼻肌、扩鼻孔肌。主要功能:露齿,扇动鼻翼,耸鼻,缩、放鼻孔。
(3)颊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上部。主要功能:做吹口哨、吸吮、噘嘴、鼓腮、闭口动作。
(4)下颌支:支配笑肌、下唇方肌、口三角肌、颏肌、口轮匝肌下部。主要功能:微笑,向下牵拉下唇,使下巴呈现颏窝,闭口。
(5)颈支:支配颈阔肌。主要功能:向下牵拉口角,可与其他肌肉构成面部恐惧或恶心的表情。
特发性面瘫有哪些临床表现?
特发性面瘫多为单侧,且右侧略多见。
(1)肯定出现的症状:
1)病变侧额纹和鼻唇沟均变浅(额纹即额部皱纹,也叫“抬头纹”;鼻唇沟也叫“法令纹”,是鼻翼两侧至口角旁的浅沟);
2)用力做抬眉毛的动作时,病变侧额纹不明显;
3)用力闭眼时,病变侧不如正常侧闭得紧,甚至闭眼不完全,露出眼白(以本文开头提的发现者命名的“贝尔现象”);
4)微笑时面部不对称,歪向面神经功能正常的那一侧;
5)做鼓腮动作时,病变侧口角漏气。
你可以这样简单判断:额纹浅、鼻唇沟浅、闭眼不紧的那一侧是面神经病变侧,而微笑时嘴角歪向的那一侧是面神经正常侧。
(2)可能出现的症状:耳后疼痛、耳痛、颊部或口部麻木刺痛、泪液分泌减少、溢泪、眼痛、视物模糊、听觉过敏、味觉减退、唾液分泌减少。
一般说来,面瘫更常见于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孕妇(尤其是妊娠晚期)。10岁以下的儿童患者较少见。男性与女性发病率相同。有时候,寒冷及凉风刺激,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等可以诱发本病。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