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神经麻痹(即面神经瘫痪)、“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发病原因多为受凉、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在发病前3天尽早、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并按规律减少其用量,从而减轻急性期面神经水肿、避免面神经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索变性等病理性改变的加重,减少病变后期面肌痉挛、面肌倒错和病理性联带运动等后遗症的发生。合并有乳突炎、颜面部带状疱疹的患者需要抗病毒或抗菌治疗。一、针刺治疗在西医抗病毒、营养神经、抗炎等规范治疗的基础上,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发病2周内)面瘫根据情况可选用针刺治疗。因为处于急性期,选穴宜少而精,针刺手法宜轻。根据病因之不同,在疏风散寒、活血通络原则基础上,加用不同的穴位,如风热取大椎;风寒取风池、合谷;肝风内动则取太冲。恢复期在发病2周后,口眼歪斜症状趋于稳定的阶段,临床常表现面肌弛缓不收。当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培补脾胃、荣肌养筋,常应用“滞针提拉”法起痿复用,也可配合电针施以断续波对瘫痪面肌进行提拉。发病3个月后口眼歪斜仍未痊愈的患者,属于后遗症期,《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后遗症期因病久迁延不愈,耗伤阴血,易致虚风内动,血不荣络,筋脉失养。此时继续针刺患侧面部腧穴,恐更耗气伤血,会导致原有病变侧面肌痉挛症状加重,因此采用巨刺法针刺健侧腧穴结合循本经远端取穴。二、拔火罐疗法此法适宜于早期面瘫患者。具体操作:在患侧面颊部以“颧”为中心拔火罐,将半侧面部肌肉紧紧吸聚到一起。留罐5分钟左右,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颜色改变情况,以免吸力过大或时间太久而发生水疱。三、隔姜灸温通施灸时,取新鲜生姜切成直径3厘米、厚0.5厘米的薄片,用毫针或牙签刺几个小孔,贴于患侧的穴位处,将艾绒捏成蚕豆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放在姜片上,并从顶端点燃。以持久温热到达穴位为宜,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夹起。然后,继续灸下一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周灸3次,每次施灸2~3个穴位,每穴各3壮。施灸时,针灸针可以保留在穴位上,也可以先做隔姜灸法、然后针刺治疗。四、穴位注射疗法采用甲钴胺注射液,选择患侧面部穴位,进行穴位注射治疗。药物:甲钴胺注射液1毫升。穴位:攒竹、阳白、太阳为第1组;迎香、颧髎、下关为第2组;地仓、颊车、承浆为第3组。每次选一组穴位,每周注射3次。此外,我科还开展了中药涂擦治疗、中医推拿治疗、针刺运动疗法、红外线治疗、表情肌康复训练等措施综合治疗。我院总院区中医科开展面瘫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多年,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技术成熟,临床经验丰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如果您正遭受以上疾病的困扰,请您及时联系我们。24小时健康-、
来源丨中医科
医院,我们一直在努力!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ermiantan.com/qwbemt/10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