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并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触觉萎缩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触觉信息通道发展不足,从而产生的触觉使用性降低的现象。触觉萎缩也是大自然缺失症的一种典型表现。
文字编辑
TG
文字来源
《大自然教育学基础理论》
「触觉萎缩对儿童的影响」
触觉萎缩阻碍孩子认识世界
触觉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在孩子还没有获得抽象思维之前,其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直接经验。而触觉在直接经验的获得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通过触觉认识环境中物体表面光滑还是粗糙以及物体的形状、温度、运动状态等。如果只使用视听通道,而不使用触觉认识这个世界,那么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趋于平面化、表面化。
例如对位置、距离、方向等的空间认识,孩子如果没有直接的触觉经验(如走路等),是很难理解的,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就只给他看地图,并不给他机会真实地用脚丈量土地,很难想象这个孩子会拥有很好的空间概念。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记笔记、写作业、做实验都需要使用触觉。孩子对世界的探索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触觉去完成。孩子在用手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了运算、学会了组合。很多科学发明的尝试过程都离不开触觉,例如爱迪生发明灯泡,试验了几千种材料。可以断定,爱迪生本人一定不存在触觉萎缩,否则他早就因为“累”放弃自己的实验了。正是触觉的“勤奋”,不仅让他有敏锐的感觉,更让他拥有锲而不舍的坚韧。
触觉发展良好的孩子勇于尝试,充满好奇心,愿意去探索,也比较自信,不会因为困难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触觉萎缩,我们基本都可以想象出他是如何面对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自卑、害羞,因为外界的一点儿小困难就退缩;他对新事物恐惧多于好奇,更多选择安全地躲避在旧环境中,而不会勇敢地尝试新的挑战,还没长大就暮气沉沉。最主要的是,我们会渐渐发现,很多日常情境也逐渐被归于不安全之列而被全面排斥。触觉萎缩的同时,孩子的世界也在萎缩。
图片来源:CAN儿童与自然长治指导中心
触觉萎缩阻碍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
从社会交往方面来看,触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不论是动物还是我们人类,在进行社会交往的时候,都需要良好的触觉系统。如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单纯用语言说“你好”,也可以热情地握手或拥抱,这样更能拉进双方的距离。
而触觉萎缩的孩子一般在与人交往时,脸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相对较少,有时候被看作没礼貌、面瘫、冷冰冰的态度。其实这并不代表他们内心情感就淡漠,而是他们缺少情感表达时的合理触觉调用。这就使得他们较难交到朋友,以至被孤立。
发展出良好的触觉系统,能让孩子充满活力,身体健康而思维敏锐。
图片来源:CAN儿童与自然长治指导中心「触觉萎缩的原因分析及解决之道」
造成触觉萎缩可能出现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成长过程中缺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触觉通道的信息丰富度不够。
(2)儿童的运动量不足,特别是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位主要由老人养育的孩子。老人的运动能力较弱,一般都不会为孩子提供远途或具有挑战性的触觉环境。
(3)缺少与同龄伙伴的自由交流与玩耍。生活中需要进行的手工操作性任务缺乏,家庭教育中父母替代过度,很少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
(4)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5)家庭成员有一定程度的洁癖。
随着电子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事情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孩子们整天“宅”在家里,坐在那里也几乎一动不动,不但缺乏和真实对象交流的机会,更大量减少了户外运动等对触觉通道的使用。操控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所需要调用的触觉系统只是整体中很小的一部分,长期坐着不运动,也使我们的触觉系统越来越呈现出惰性状态。越不动越不想动,经常感觉懒得动,这是触觉萎缩体现在思维上的一种信号。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也是造成触觉萎缩的重要原因。我们来想象一个画面:当孩子在家里要尝试拿一个我们认为有点儿脏、易碎或者可能有危险的事物时,成年人一定会说:别动!快放下。这种情况在儿童两三岁的时候最为普遍。孩子是在通过这个触摸的过程认识家庭中的各种事物,但如果出现过多的阻断,孩子逐渐就会失去主动探索的欲望,最后既不敢,也不想了。这时候孩子就会呈现出触觉萎缩。碰到新事物,一般都要父母先尝试,自己只须等待就可以了。一旦这种习惯性养成,孩子的懒就那么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除此之外,现代家庭中,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对儿童日常生活事物替代的现象严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实际毁掉的是孩子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家人的爱就像一副“镣铐”,锁住了孩子的手脚,渐渐的孩子的手脚都“生锈”了。因为在家里什么也不用做,孩子当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电子游戏、动画片中。
对触觉通道的修复,一方面需要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去,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到大自然中的机会。这是因为,一方面,大自然给予孩子的都是立体的全面的信息。大自然中有丰富的触觉类信息,在大自然中孩子会不自觉地用手去触摸。例如当他看到一朵花儿的时候,他会蹲下来闻一闻摸一摸,90%以上的孩子会在面对美丽的花朵时,下意识地想用手去触摸它。大自然中的事物本来就是视、听、触综合呈现,我们在电脑上看到一片叶子,只会注意它的轮廓、形状、颜色等,但在大自然中就肯定会忍不住地去摸摸它的厚度、粗糙度等。
另一方面,大自然能激发孩子的触觉主动性使用。如果孩子年龄已经到了10岁以上,而且已经出现了触觉萎缩,我们会发现逼着他做家务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带他到大自然中去,有趣的自然活动会激发孩子触觉的主动使用性。例如一起登山的时候,遇上陡坡,孩子不得不使用手对道旁的树枝、藤蔓进行攀扶。在小溪中钓虾,在潭里摸泥鳅,在海边捡贝壳……这些活动会让孩子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主动地参与进去。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与使用手机、电脑的被动状态完全不一样,大自然能够激活孩子,让孩子的手变得勤快起来,并且激发孩子形成自觉的主动使用性。
在大自然中改善孩子触觉萎缩的具体方法很多,对触觉萎缩的预防和修复,应本着“用进废退”的总原则,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进行选择。如在小溪或者池塘中摸鱼捞虾,尝试用树枝或竹子制作手工艺品,和孩子找一小块地,栽种蔬菜等植物,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用石头搭建平衡桥,让孩子尝试进行野炊等活动,进行一些农耕体验:如赤脚踩在土地上、收割麦子、插秧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