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贝尔面瘫检查
贝尔面瘫症状
轻微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后遗症
贝尔面瘫头晕
贝尔面瘫用药

别人上班像旅行,我上班像取经啊

“比上班还糟心的事是自己被堵在了上班的路上”“别人上班像旅行,而我上班像取经”“沈阳地铁早高峰把我挤瘦了”……大城市“通勤难”是摆在年轻人面前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年6月,极光大数据就以国内GDP排名前10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发布《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排名第一的北京,平均通勤路程13.2公里,平均用时56分钟;而排名第十的武汉,平均通勤路程8.2公里,平均用时43分钟。最近的一项英国研究表示,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不仅会增加抑郁症概率,还会严重影响每晚的睡眠质量,另外,还会使肥胖几率高出20%。并且,和通勤时间短的人相比,个人健康和工作效率都会更为低下。显然,“通勤难”已经成为挤占青年人生活时间、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六种通勤方式大比拼通勤是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绝大多数上班族在每年两百几十天的工作日中,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单一的通勤方式,包括自驾、公共交通、出租车、骑车等等。你是否在日复一日的通勤中备受折磨?挑选哪种方式才是最舒适、最健康以及最准时的呢?01私家车堵车+开销大虽然相比公共交通来说,自己开车在舒适度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在出行时间上却有着非常无奈的选择:要么早要么晚。身在大城市的人们都知道,每周一至周五实行尾号限行政策,同时为了避开早晚高峰的拥堵,通常都需要早7点前和8点后才出门,避免被堵在路上。另外对于驾车的上班族来说,油钱、停车费、保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广大上班族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了具备一定的舒适度,在成本和时间的掌控上却没有任何优势。02公交车/地铁伤不起啊伤不起在舒适度上,早晚高峰的公共交通就没有那么美好了,虽然是成本最少的一种方式,这也是绝大多数上班族们通勤首选地铁的理由,不过在舒适度上自然就别要求太多了。下文将以乘坐地铁通勤为例,谈谈上班族的苦恼。03打车奢侈的享受与自驾相比,打车有着更加灵活自由的特点,最为重要的是,没有停车、保养等一系列的烦恼,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上班族来说,选择经常打车上下班的人还是在少数,没有报销的话,每月光打车的钱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所以,虽然有着比自驾更好的舒适感和更灵活省事便捷的特点,但是其高昂的成本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仍然仅是一个应急通勤方式,无法成为主流。04电动/摩托车喜忧参半过度拥挤的公共交通和恼人的堵车问题,让许多人选择了另外一种通勤方式——电动自行车或者摩托车,更灵活自由的特点可以让我们更加舒适准时的到达公司。另外在成本上现如今一辆电动自行车的价格已经可以被多数人所接受。虽然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与公共交通相比有着更灵活自由的特点,但是这种通勤方式只适合通勤距离在20公里范围内的人们使用。一方面受限于当下对摩托车的各种政策限制,另一方受到电动自行车续航里程的影响,让这两种通勤方式难免仅成为少数人的选择。05走路/骑车受条件约束近年来随着智能手环的大肆发展,让人们在越来越注重自己健康的前提下,将步行或者骑行改为首选的健身或者通勤方法。不过仅限于那些通勤距离在5公里,或者通勤最后5公里之内,想健身的上班族们。影响步行或骑行通勤的因素,除了适当的距离要求,还有天气原因,雨天、严重污染的雾霾天气都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这种绿色环保、健身的通勤方式。06代步太危险最后一种常见的通勤方式在近期才渐渐的被人们所发现,就是各种思维车、独轮平衡车、电动滑板车,这个起源于国外大型展会、安保等用途的短途代步工具在当下国内已经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虽然这种代步工具更加适合那些路程较短的人们使用,但是仍然不建议人们将其当做主要交通工具来使用,毕竟在当下国内混乱的道路上使用还是会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加上多数人在使用时都没有佩戴相应护具(头盔)的习惯,更是进一步增加了其危险。地铁的味道,让人变傻在一线城市生活,大家一般首选的通勤方式都是地铁,因为地铁时间固定,且速度够快。但要适应长时间乘坐地铁,其实是对人体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就以通勤最普遍的方式——地铁为例,谈谈坐地铁对我们的要求到底有多高!首先你要具备能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体质。大家有没有觉得上下班高峰时在地铁上会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来?这其实是因为车厢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ppm(0.1%),《公共交通卫生标准》和《地铁设计规范》规定地铁上的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ppm。那么在如下图所示的一线城市早晚高峰期间人满为患的地铁车厢内,二氧化碳实际浓度是多少呢?北京市政工程研究院研究生刘冰玉曾在针对北京市几条重要地铁线车厢内空气质量的研究中,测量了二氧化碳浓度,结果如下表:可以看出,除二号线以外的其他被测线路在早晚高峰时段浓度都能达到国家标准的两倍多,远远超标!一号线在早高峰甚至达到ppm。此外测试数据显示,中午低峰时段车厢内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大幅降低,均回落到国家标准之内。坐地铁才是真正的魔音“穿”脑先来看看噪音的等级,下表中数字单位是分贝。看完这张表,大家对分贝的大小有一个直观的概念了吧?那么,地铁上的噪音如何呢?上海曾对地铁车厢内的噪音进行过检测。结果是,当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行驶时,车厢内的噪音在84至88分贝间波动。列车车厢间的噪音可高达92分贝。当列车在隧道外行驶时,噪音在75分贝左右。当然,地铁列车多数时候都是在隧道内行驶。Q:这样的噪音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伤害呢?A:当人体长时间处在70至85分贝噪音的环境中,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可能引起头晕、失眠、多梦、胃痛、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疲倦等症状,孕妇甚至可能流产。另外噪音每增加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增加3个百分点。当环境噪音达到85分贝时,会对听力造成损伤,长时间接触会有10%的人发生耳聋。我国《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规定,8小时在噪音达到85分贝的工厂车间中工作的工人必须佩戴隔音耳机或耳塞。当噪音达到95分贝时,长时间接触会有29%的人丧失听力,39%的人会头晕,27%的人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心慌、胃痛等症状。照这样看,地铁乘客基本上相当于置身嘈杂的水泥厂车间内。由于地铁乘客不需要像车间工人那样一天8小时处在这种噪音中,所以乘客不戴隔音耳塞也不会马上出现听力明显下降的状况。但是如果每天通勤,这种噪音对身体健康的慢性损害是不可避免的。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还在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也要挤上地铁坚持到终点,继续做生猛的一匹!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生猛也需要体能啊!最后再来看看乘地体铁列车对人体能的消耗。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只是在家里连续站立半个小时,就已经会产生疲劳感了。那么在不断震动、摇摆,又十分拥挤的地铁列车内长时间站立,体能消耗情况如何呢?去年,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借助智能穿戴设备对72名经常在上海通勤的被试者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站立于车厢内消耗的体能在28.89千卡/公里至58.15千卡/公里之间。具体数值和乘客的体重、疲劳度,以及车厢内的拥挤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你的体重越大、身体越疲劳、车厢越拥挤,乘车消耗的体能越大。假设有一位体型偏瘦,体重60多公斤的小伙伴,在早高峰乘地铁上班,可以认为他大约每公里要消耗30千卡的能量,那么如果从北京的通州坐地铁到朝阳门大约行驶20公里的话,一早上就要在地铁上消耗千卡的热量。这是什么概念?还是拿巨无霸汉堡包来举例吧。一个巨无霸汉堡包的热量相当于千卡,一杯毫升牛奶的热量相当于千卡。所以按这样计算,这位小伙伴如果早饭吃了一个巨无霸,喝了一杯牛奶的话(真奢侈),早饭摄入的热量就基本全部消耗在上班的路上了。怪不得平时上班有那么多小伙伴喜欢吃零食,原来是因为等不到饭点就体能透支了!以下是网友们在不同城市通勤的感受分享:“通勤难”并非毫无解决办法大城市年轻人通勤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渐攀升的居住成本,在香港工作的小伙伴对此深有体会。一般来讲,在香港,三四千港元只能租到破旧的“劏房”:由厨房改的几平方米空间,房间无法放下四把伞,灶台处搭一块木板就是睡觉的地方了。而如果想租住在居住条件好一些的深圳湾附近,相应就要接受口岸过关、搭三班地铁、一班巴士车全程一个半小时的通勤过程。“与家人团聚、一起生活往往需要空间更大的房子和更低的物价成本,而远离就业区的房子会更大更便宜,物价成本也相对更低一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戈艳霞三年前对北京市青年人口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该群体平均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数比例高达63.19%,通勤压力明显高于总人群平均水平。“从就业区和居住区的空间关系改造入手治理通勤问题。”戈艳霞给出对策。她建议通过增加就业集聚区的居住机会,或通过增加居住集聚区的就业机会,来改变当前职住失衡的格局。在大多年轻人眼中,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提高通勤舒适度。针对该问题,有研究人员建议,提高车站密度,调整公交线网的覆盖密度,开设针对不同人群的快车、慢车,并在一些大城市打造“公交+地铁”“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的通勤系统。你每天上班通勤多久?你面临“通勤”困难么?有什么解决办法?欢迎留言交流分享~文字来源:壹读、澎湃、《地铁车厢环境空气质量研究》、新浪微博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编辑:巴塔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ermiantan.com/qwbemt/11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