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贝尔面瘫检查
贝尔面瘫症状
轻微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后遗症
贝尔面瘫头晕
贝尔面瘫用药

儿童腿型的发育过程

北京专业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052592.html

宝宝的腿怎么总是弯弯的,会不会是「罗圈腿」?

娃的腿不直,是不是穿纸尿裤的缘故?

绑一绑腿,能不能变直一些?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些令家长纠结的腿型问题。

临床工作中,家长常常因为儿童下肢“弯曲”问题咨询发育行为儿科医生的意见,实际上多数下肢“弯曲”属于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变化范围,随儿童年龄增长可自行好转。常见的儿童下肢“弯曲”包括下肢旋转和下肢成角问题。下肢旋转问题包括足内旋(俗称“内八字”)和足外旋(俗称“外八字”),而下肢成角问题则主要指膝内翻(俗称“O”形腿)和膝外翻(俗称“X”形腿)。宝宝刚出生时,正常力线呈膝内翻。当儿童开始站立和行走,膝内翻程度通常增加。在较小年龄开始行走的儿童内翻程度更大。在约18—24月龄时,下肢力线应呈中立位。24个月后力线逐渐变为膝外翻,直到4岁时膝外翻程度达到最大。4岁以后膝外翻逐渐减轻,变为轻微膝外翻至中立位的成人生理力线。截至7岁,儿童通常已达到其成年下肢生理力线。也就是说,正常的下肢力线本身就是一个「一会O型腿、一会笔直、一会又O型腿,最后倾向笔直」动态变化的过程。

因旋转问题可能是一些潜在疾病的外部表现,如髋臼发育不良、脑瘫等。须仔细全面检查儿童身高、体重、神经肌肉系统等,如有肌张力改变、步态异常、脊柱问题、髋外展受限及下肢不等长者应进一步检查。

髋旋转角度反映股骨旋转情况:

儿童俯卧屈膝位,测量髋最大旋转位时(小腿自然向外或向内活动的最大幅度)股骨垂直线与胫骨的交角。髋旋转角度正常值与儿童年龄有关。儿童期髋内旋角度为20°—60°,髋外旋角度通常为30°—60°。若髋内旋大于70°,髋外旋小于20°提示股骨前倾,或称股骨内旋。

股足角测定胫骨旋转的方法:

儿童俯卧屈膝90°,足踝在中线位置时,测量足的轴线和股骨轴线的交角。若足的轴线与股骨轴线比较转向内侧,交角为负值。均值约10°(-5°—30°)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股足角外旋增加。婴儿股足角多为负值,新生儿的股足角可达-15°,变化范围为-30°—20°。若股足角小于-10°为胫骨内旋;大于20°—30°为胫骨外旋。

足行进角:

足行走时转向内或外侧的度数,足行进角是反映下肢旋转的综合指标,包括由神经肌肉系统异常引起的旋转问题。多数正常儿童或成人行走时下肢略外旋,足行进角在-5°—20°之间,均数为10°。若行走时足转向内侧,则为负值。当评估足行进角时,应先观察儿童行走一段距离,而后据平均数判断。

下肢成角

膝内翻、膝外翻是膝关节向外、内的成角畸形,在儿童下肢外观问题中较多见。膝内翻、膝外翻的成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膝外翻

儿童直立位两膝并拢时测量两膝之间距离,提示膝外翻及程度。2岁后儿童可有生理性膝外翻,2—4岁最为明显,可持续至7岁。膝外翻儿童走路笨拙,易出现双膝摩擦,常不愿参加体育活动。若儿童身高正常,对称性膝外翻小于15°,两膝间距没有进行性增大则不需处理。若8岁后仍有大于15°的膝外翻,且不对称,为排除病理性因素医院发育行为儿科就诊。

膝内翻

正常情况下,站立位内踝并拢,双膝应并拢。如果两侧膝关节分开即提示膝内翻,膝分开越远(股骨内踝之间距离越大),膝内翻越严重。l—2岁幼儿可有生理性膝内翻,即因胎儿宫内姿势使股骨、胫骨弯曲。如同时存在下肢内旋时,如胫骨内旋,可加重膝内翻。如膝内翻不遵循正常生理性过程演变或两侧不对称时应及时就诊。

下肢旋转

足内旋

是指儿童足纵轴相对于行走方向向内旋转,通常是双侧、对称性。足行进角测量可确定是否存在足内旋。正常儿童足内旋主要有跖内收、胫骨内旋和股骨过度前倾三种情况。年龄是确定足内旋原因的重要因素。婴儿足内旋常由跖内收或伴有胫骨内旋造成;幼儿足内旋主要与胫骨内旋有关,可累及一侧或双侧;而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女童)足内旋多因股骨过度前倾所致,若上述原因两者以上同时存在,则足内旋显著。体格检查可确定足内旋及其原因,一般不需影像学检查。绝大多数儿童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恢复,除非存在僵硬性跖内收或程度严重者应及时就诊治疗。

足外旋

足外旋较足内旋少见,发生原因与足内旋相反。幼儿行走时可因出时髋外旋孪缩或股骨前倾角度不足形成足外旋,可导致髋外旋超过70°。目前认为髋外旋孪缩亦由胎儿期宫内姿势所致,行走1年后可逐渐改善。2岁后的足外旋可能是由于股骨前倾角度减小或胫骨外旋造成,多在8岁内自行缓解。进展性和不对称性足外旋应及时就诊以排除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头骨骺滑脱、髋内翻或进展性的扁平足等的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ermiantan.com/qwbemt/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