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针灸推拿工作者在中医药继承创新原则的指导下,紧跟时代步伐,充分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技术,深入开展针灸推拿脑病的临床研究。脑病已是针灸推拿临床研究的重要病种,主要体现在研究病种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规范、研究内容不断细化以及研究机制不断深入等方面。
1.研究病种不断拓展
脑病是指由脑功能失调,或脑实质损伤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病。通过数据库检索发现,在年以前的10年间,针灸治疗脑病临床研究的病种主要是中风及其后遗症(中风后偏瘫、吞咽障碍、失语、假性球麻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痴呆、头痛、眩晕、癫痫、震颤(帕金森病)、失眠(不寐)、神经官能症、面瘫、中毒性脑病、脑性瘫痪等;年以后至今,临床研究病种涉及面神经麻痹、中风、中风先兆症、中风后遗症(中风后抑郁、偏瘫、痉挛、吞咽障碍、假性球麻痹、平衡功能失调、中风后便秘、中风后痴呆等)、偏头痛、头痛、三叉神经痛、脑梗死、脑出血、脑损伤、脑震荡、脑动脉硬化、失眠症、睡眠过多、面肌痉挛、癫痫、小儿脑瘫、眩晕、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帕金森病、震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持续性植物状态、脑积水、昏迷、重症肌无力、幻觉、发作性睡病、小脑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小脑萎缩、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蛛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小脑变性、脑干肿瘤、舞蹈病、手足徐动症、亨廷顿病、癔症、抑郁症、多动秽语综合征、精神分裂症、轻微脑损伤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药物依赖(吗啡依赖、海洛因依赖等)及戒断综合征、焦虑症、精神发育不全、癫狂、惊恐病、情感障碍、孤独症等。上述病种变化表明,年~年10年间脑病的针灸临床研究病种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少部分疑难疾病,年以后,则从神经系统疾病向精神科疾病、心身疾病全面拓展,特别是精神心理疾病和新生疾病的拓展。
2.研究方法不断规范
脑病针灸临床研究病种不断拓展的同时,研究方法也在不断规范,且呈现出从观察性研究、对照研究逐步向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过渡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针灸临床多为经验报道、个案报道以及小样本临床研究,方法学多为观察性研究,其中叙述性研究占绝大多数,针灸脑病临床研究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针灸临床研究规范》之后以及循证医学的兴起,针灸临床研究工作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充分学习并融合现代临床流行病学、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及临床科研设计方法,逐步运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针灸临床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针灸治疗脑病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的发表数量也逐步增多。主要包括中风、抑郁证、癫痫、失眠、原发性头痛、精神分裂症、中风康复、血管性痴呆、可卡因依赖、偏头痛、贝尔氏面瘫、帕金森氏病、不宁腿综合征、中风后失语、阿片依赖、阿片戒断综合征、中风后尿失禁、慢性复发性头痛等。这些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的系统评价将为针灸治疗脑病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而且,在此基础上,正在制定针灸治疗面瘫、偏头痛等相关脑病的针灸临床循证指南,也将为针灸脑病临床治疗方案的使用提供更为充分的决策依据。
3.研究内容不断细化
首先,对疾病而言,研究内容正逐步向疾病的相关症状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前,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风偏瘫和整体疗效的研究和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逐渐细化,不仅向缺血性、出血性中风细化,而且还逐步开展中风后各种症状的临床研究,以突出针灸的特色和优势,如中风后抑郁、中风后痉挛、中风后失语、中风后痴呆、中风后吞咽障碍、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中风后便秘以及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等。其次,在临床研究的重心方面,随着现代医学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康复医学的介入以及对预防医学的重视,脑病的针灸临床研究重心也逐渐从针灸疗效的研究转向疾病后期的康复医学评价、早期介入以及某一疾病前的症状或相关疾病的干预研究。比如,中风病的针灸临床研究现在都在向中风后针灸康复评价及其早期介入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方面转变;帕金森病的针灸临床研究也从疗效的研究转向对震颤、平衡、运动功能等的康复评价;老年痴呆的针灸临床研究已开始转向痴呆前疾病—轻度认知损害(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的研究。第三,在针灸临床评价指标方面,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等结局评价(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