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贝尔面瘫检查
贝尔面瘫症状
轻微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后遗症
贝尔面瘫头晕
贝尔面瘫用药

马上放假了,让孩子不沉迷于电视和手机可以

看电视,在一段时间里,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在电视机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为之疯狂。哪一家要是有了电视,或者装上了有线电视,一定会是个大新闻,一定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眼神。可是,玩物丧志,物极必反。当人们沉迷其中时,就会有很多问题出来。《再见,电视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作者是比利时国宝级童书作家帕特里克·贝尔。据说,作者之所以创作这个故事,是因为他们家的孩子也是个让人崩溃的电视迷。看来,创作灵感都是从“伤脑筋”的生活中来的。在法国,该书获得“法国孩子最喜欢的书”。这可是法国孩子一票一票投出来的,真情实感,水分很少。在韩国,人们这样评价:“《再见,电视机》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长时间看电视,电视也会崩溃,比起千篇一律的说教,这个故事可以达到更好的效用。”一、万物有灵且美怎么做到?万物有灵。真正的故事,应该就是在一种很有情感的叙述中找到生命的律动。哪怕是一台电视机,无论人们怎样又爱又恨,它都有着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当人们不断批评工业文明带来的异化时,却往往忽略了“异化”带给人们的转变。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人并不是真的变成了虫,而是因为这种文学性和艺术化的呈现让人有了不一样的思考。我们只有面对电视机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时,才会去思考电视机这种产品,思考人与环境,人与物该如何相处。一般来说,人们都会怪罪电视机,诅咒万恶的工业社会和资本家,采取非黑即白的判断方式。如果能反过来想一想,电视机不也是受害者吗?电视机被人类制造出来后,难道就是让人慵懒以致堕落吗?当我们这样想时,对电视机的情感就会不一样,甚至会生出很多怜悯的情感来,对人对物也对己。《再见,电视机》就拥有了这样的特质。电视机成为主人公后,变得可爱起来,幽默起来。在故事中,电视机哪怕被过度使用,精疲力尽,最后在一阵噼啪声中失去了知觉。可是它的存在却充满温情地改变了一个疯狂的家庭。电视机真是很神奇。作为主人公,他一出场就发了很大的火,没有丝毫遮掩:“不要在看我了,我受够了!”愤怒都是有来由的。让电视机生气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家人从早到晚都在盯着他看,他没有一点儿休息时间。电视机最后坏了。按理来说要送去修理,可是作者让它去度假了。电视机度假后,这家人真的是无聊到了极点。星期一,他们觉得很无聊。星期二,他们觉得很无聊。星期三,他们觉得很无聊。星期四,他们觉得很无聊。到了星期五,他们再也受不了了,决定去接度假的电视机回来。不过,电视机这时说出来一番振聋发聩的话:“看电视,看电视……你们一家人每天就知道看电视!其实,除了看电视,你们还有许多事情可做!”接着,电视机给这家人整整列了42件事!42件不是看电视的事!电视机就这样改变了这个家庭。最重要的是,电视机身上的那股灵气也传染给了众多读到这个故事的孩子。他们真的愿意去换位思考!二、怎样才能有想象力?《再见,电视机》中的想象力我们是可以触摸的。想象力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候离我们很近,我们伸手就可以够得到。可是我们往往不去想,也不愿去想与工作和挣钱无关的东西。就这样,想象力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只想着吃好、穿好、玩好,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拼命挣钱。这似乎是一种机器人般的循环。“诗和远方”,这种富有想象力的字眼和画面,有时候竟然成了笑话,最后只剩下了实实在在的某个旅游的地方(远方)。一顿花钱之后,“诗和远方”的感受没有获得,反而徒添了很多烦恼。人真是蛮奇怪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想象力需要生长的时候,我们大人给了他们什么营养呢?给了什么样的教育引导呢?不停地一笔一画写字,背着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想象(还不谈理解)的文字,写着规定好套路的作文,做着一张又一张的试卷……本该有大量阅读和想象的时间,却天天写着试卷;本可以畅所欲言的时候,却被告知那样想很危险;本可以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故事时,却被告知必须得有美词美句,得有凤头、猪肚和豹尾……当然,我们不是在提倡那种没有现实基因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因为那种想象力杂乱无章,会让一个人变得痴心妄想,甚至陷入精神的自我麻痹和错乱中。我们提倡的是有现实生活和情感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会努力地去定位自己和事物、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味道,也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息。现实的逻辑往往那么严酷,比如面对毫无生气的考试和呆板单调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大的想象力。枯燥、单调、无趣、套路、僵化、权势……想象力必须要从这些看上去“很讨人厌”的地方生长出来,个体需要在其中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真实和想象,甚至可以创作出像《再见,电视机》这样的作品。就像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所说:要制造出幻想,就必须探索内界的现实。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仅仅靠自己的想象和单纯的空想去编织故事的话,那么不管最后的成果多么庞大冗长,也不过是“瞎编的故事”而已。这样的故事对于一些需要头脑体操的人来说也许可能算是娱乐,但不会成为能够支撑人们生活的、有意义的作品。要从这些很现实的、很残酷的地方去发现这个世界真美好,真神奇。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怎么能在一种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收获花香、趣味和温暖呢?三、我们离不开手机怎么办?在严酷的现实中发现美好才会让人对现实有更多的理解和情感,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孟子》里说要成为真正的人就需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困境和祸患中才能知道生存的意义,而安逸享乐只会自取灭亡。其实要讲的是,哪怕没有困难,也要创造困难。在《再见,电视机》中,全家人在不知不觉陷入了一种无聊的生活状态中。幸好有电视机,幸好人们在其中沉迷,才有后来的大问题、大困境。一家人在这样的沉迷和无聊中逐渐发现了电视以外的事情,发现了电视以外的美好。除了看电视,没想到还会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做,并且还这么有趣。除了电视,还有我们人人离不开的手机。当一家人各自刷着手机时(小孩是电话手表),相比于《再见,电视机》一家人围着电视来说,会有更多的无聊和寂寞生出来,会有更多的问题生出来。小孩惦记着手机,大人惦记着手机。哪怕走路、外出时,都是时时刻刻与手机在一起。我们不能天天抱着电视机,可是手机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上厕所、睡觉前、等公交车、开会时、吃饭时……只要我们醒着的时候,都会摸摸口袋里的手机,然后掏出来……可是,我们不能与电视机和手机说再见。我们做不了遁世者,也不能逆潮流回到原始社会。那么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与电视机和手机相处,如何分配好我们的时间:给自己的想象留点时间,也要给家人留出时间,更要给电视和手机留些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ermiantan.com/bemtty/1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