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贝尔面瘫检查
贝尔面瘫症状
轻微贝尔面瘫
贝尔面瘫后遗症
贝尔面瘫头晕
贝尔面瘫用药

中医经典方截断扭转防治感冒显特色近期感

年12月17日

作者曾于去年冬季感冒流行季写过《从五运六气看今冬感冒的特点及治疗策略》一文,该文主要讲述了去冬感冒挟湿的症治特点,而今冬大有不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言去冬、今冬,实际上但凡四时感冒符合该特点,病机相同,仍然可以用来治疗,不可刻板于时间制约而认为是过时的东西。

入冬以来,感冒发热的病人逐渐增多,以至于到近期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发病人群呈聚集性增加。笔者通过对门诊就诊的病人观察、了解,及对患者周边人群的调研,初步梳理出近期感冒的发病特征具有下列特点:

1、发病突然,初发病时多恶寒或寒战、发热、头痛、身痛、肢节痛,伴咳或不咳,纳食可或纳差,多持续1-3天,并且快速转为下一个特点。

2、大多在1-3天后出现:发热或不发热、口干、咽干、咽痛、干咳或咳嗽、咳黄痰、身困、自汗出,恶风、纳差或纳呆之症。

3、除老年体弱和伴有基础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病情加重外,到目前极少有极危重病例,虽然没有极危重病例,预防还是十分重要的。

4、疾病的最初阶段,也是在第一个特点情况刚出现时,用中药阻断治疗十分有效,多经1-3天的中药治疗很好地阻断进一步发展,既便部分患者向前发展,病情也较轻,且多能够迅速康复。

5、科学预防非常有效,除了劳逸结合、饮食有节,适寒温,重保暖,房间勤通风换气,早期使用温卫散寒的单验方和食疗及耳穴压豆、颊针治疗等也有很很好疗效。

从五运六气看近期流感特点,五运六气是《黄帝内经》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字数约为《黄帝内经?素问》的三分之一,从天人一体,天人相应,天人同构,天人同化诸方面阐述了人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医理论的科学基石。

立冬以后自第四日起水为主运、寒为主气。己亥之年,此时其客运为火,火热为客气,加之少阳相火在泉。这便成为今冬偏温不冷的原因,也是近期感冒易化热,出现高热咽干咽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来年为阴历庚子年,子午少阴君火,庚子年少阴君火司天。由此推测来春的感冒应与近期相似,易化热,容易转化成温热性疾病。

根据中医“天人一体,天人同化”的观点,外感之病就是“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人感之表现出六气之偏性,也就是感寒则恶寒,感热则恶热。

近期感冒的证治特点:

拟季节气候特点,五运六气变化规律,以及临证的观察总结,近期感冒和所有的感冒只要抓住下列时机便可事半功倍。感冒的特点必然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分阶段治疗,紧扣病机,准确施治,必能解困于一役。

潜伏期:这是感染病邪后的发病前期,在流感流行季,与流感病人有较密切接触者,如医务工作者、在流感区域的教师、公共服务人员等,这些人群如果过度劳累、体质差或有其它基础病变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感冒病人。对这类易感人群的保护十分重要,在传染病治疗中多有论及,这里不再重复。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防治,十分有效,文后附治法和食疗小验方可遵医嘱选用。

初病期:由于该病多发于冬春之季,初病受寒仍是主要特点,《伤寒论》经方有二千年的治疗经验,往往都能取得速效,并且能截断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此时是截断扭转的一个关键节点!医者不可不慎,病家不可不慎。此时的表现多是“骤然的发热、恶寒、寒战、头痛、身痛、咳嗽或不咳、有汗或无汗、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脉浮缓”。这个阶段如果处置不当或体质太差往往在1-3天后就会转入下一个阶段。

治疗可选用《伤寒论》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治疗。若平素有慢支、肺气肿的病人,可辨证选用桂枝加厚朴杏子再加附子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治疗。经过恰当的中药治疗,大多数病人多能达到“一剂知、二剂愈、三剂痊”的效果。

传变期:传变期是指经过前两个阶段后,病情变化,表症减轻或消失病邪入里后的情况,在《伤寒论》和《温热论》中均有论及,而近期因受五运六气影响的季节特点的影响,以入里化热多见。同时又有轻症、重症之分,轻症多表现为:发热,恶寒不甚,头痛、口干、咽干,咽痛、咳嗽,咳黄粘痰或白粘痰,动则汗出,可伴鼻塞、浊涕,鼻干、鼻痒等症状,舌质红,苔黄或黄干或苔白少津或白干,脉数。重症多表现为;高热,头痛,身痛,咳嗽,呼吸困难,甚至神昏、谵语等症,重症患者必须住院治疗。

治疗上,轻症病人可根据辨证结果选用桑菊饮、银翘散、九味羌活汤,加减葳蕤汤、白虎加桂枝汤等。重症患者在住院支持对症治疗的同时可选用加减银翘散、清营汤、竹叶石膏汤等神昏谵语可用安宫牛黄丸等。

流感是一个流行性的季节病症,发病急,传变快,变化多。若挟湿感冒可参阅拙文《从五运六气看今冬感冒的特点及治疗策略》,同时参考每年公布的诊疗指南。继发其他病症应寻求专科治疗。

预防小外方:

1.葱白15g生姜9g白菜根15g;

适应:风寒感冒初起;

用法:水煎服。

2.葱白15g生姜9g青萝卜12g

适应:风寒感冒初起兼见伤食;

用法:水煎服。

3.贯仲10g银花10g连翘10g甘草5g

适应:流感季、风热感冒;

用法:水煎服。

4.桑叶9g菊花6g连翘4g甘草6g

适应:风热感冒;

用法:当茶饮。

5.耳穴压豆、颊针预防治疗可请专业医师治疗。

病案举例

案例1:王X,男,51岁,年11月16日,就诊号:,患者平素体质尚可,形态偏胖,以“恶寒发热,全身痛2天”求治,患者自述2天前因汗出受风发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咽痛、咽干、咳嗽等。自己觉得感冒,未用药,想着扛扛就过去了。今天仍然不减轻特来求诊。主症同上,舌质红、苔薄白润、脉浮紧、尺脉沉。当属平时肾阳不足,风寒外袭,虽病已近2天,外寒犹在,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生麻黄10g附子10g细辛6g

炙甘草9g杏仁9g大枣4枚

三剂颗粒剂,并嘱当日服用两次(诊时已是中午1点)。3天后反馈:服药后当晚诸证基本消失,服完药后已病愈如初。

案例2:何XX,女,49岁,年12月10日,就诊号:,患者平素身体可,患者以“猝发恶寒发热,身痛、伴鼻塞4天”之主诉就诊,患者诉曰,5天前感冒后,猝发恶寒发热,浑身身痛、鼻流清涕,喷嚏,便自行服西药并抗病毒治疗,治疗后发热身痛稍能缓解,并出现咽干、咽痛,鼻塞,清涕黄浊涕交替出现,仍觉恶风身困,身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此当属外寒未尽,入里化热伤津之象。予九味羌活汤加味。

桑叶15g菊花10g杏仁9g

连翘15g甘草9g桔梗10g

芦根20g薄荷10g浙贝母10g

羌活10g白芷10g生姜9g

前胡10g紫苑15g蝉蜕6g

黄芩10g

三剂颗粒剂。患者3日后复诊,恶寒发热、身痛、鼻塞均除,唯有咽干但不痛、咳嗽、痰少,舌红苔黄,脉细数,此当属风寒化热,余热犯肺,余热未尽之故,方用桑菊饮。

桑叶20g菊花10g杏仁9g

连翘10g甘草9g桔梗10g

芦根20g薄荷10g牛蒡子15g

生姜9g

三剂颗粒剂。于12月17医院,带其孙看病,说她药未服完病已痊愈。其孙,男,3岁,昨天因发热38.9℃,自己服退热药(药名不详),热退。今不放心来诊,小家伙十分聪明,且能确切回答所问问题,问现在还有哪些不舒服,小家伙摇头表示没有。问昨天发烧时头痛了没有,点头说有,并用手拍了一下自己脖子和肩膀,表示肩背也痛。又问咽喉痛不痛,摇头说不痛,经过检查,孩子体质好,阳气旺,面色红润,舌咽无异常,舌红润,舌苔薄白不干燥,必是正盛邪退,建议不必用药,观察并嘱咐有啥情况随时电话联系。2天后反馈,回来后一切正常,也未用任何治疗。

案例3:王XX,女,52岁,就诊号:,诊于.12.14,教师,主诉“猝发咳嗽,发热、恶寒、身痛3天”求诊。近一周因参加演讲活动过劳受寒发病。发病时突然出现发热恶寒并寒战,身痛如被杖击,每日发热体温38.9℃上下,自服用西药(药名不详)少效来诊。刻诊见,面红、恶寒发热、身痛、鼻流清涕,咽干、咽痛、纳差。血常规(-)、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来检测(+)、胸片(-),考虑为外寒未祛,入里化热,予九味羌活汤加麻黄治疗。

羌活10g防风10g细辛5g

苍术10g苍耳子10g川芎10g

黄芩10g生地20g甘草9g

麻黄9g杏仁10g生姜20g

贯众15g

三剂水煎服。

于12月16日复诊,患者来诉,当天服药后当晚8时仍有发热T38.8℃,遵嘱再服药一次后1小时体温下降至38.5度,继之体温正常,次后再无发热、头痛、身痛、寒战、鼻清涕尽除。为了巩固今天再来求诊。刻见口干,无咽干、无咽痛、间或见有咳嗽,无痰,舌红苔薄,脉细数,按余热未清予桑菊饮治疗善后。12月23日前来告曰一切安好。

案例4:杨XX,女,46岁,患者以“反复咳嗽,喘息2月余”住院治疗,住院号;,住院前后检查胸部CT、血、尿粪等均无明显异常,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住院第4天中午,患者因晨起在户外活动受寒,突然出现“寒战、身痛半小时”。虽覆盖很厚的被子仍寒战不止,患者十分紧张,怀疑自己又增加了什么新病,舌苔薄白,脉弦紧。此为寒邪袭表之初症,予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本,加附子9g以助阳祛寒治疗;

桂枝20g厚朴15g杏仁9g

白芍20g炙甘草12g干姜20g

大枣4枚附子9g前胡10g

冬花10g

三剂颗粒剂,立刻顿服,药后2小时诸证即除。患者直赞“太神奇了!”。

科室简介:脾胃肺病科(内二科)是省医学重点专科,是在继承发展中医药优势、融汇现代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我院特色的临床科室。科室拥有一支专业的医疗护理队伍,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7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护士8人。先后被评为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县医学重点学科,合疗先进科室,年被团市委及团县委授予“青年文明号"岗位。多年来科室致力于消化、呼吸、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尤其对科室优势病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慢性腹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肿瘤及心脑血管等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形成了独特的治疗体系,运用中药灌肠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及中药外敷治疗消化、呼吸、风湿疼痛性疾病及一些疑难、顽固病症(如:肠易激综合症,长期便秘、腹泻、腹胀;虚寒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免疫力差易感冒人群,面瘫,小儿遗尿,关节冷痛等顽固病症),无痛微针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癌痛、术后疼痛等)、消化疾病和心身疾病;火疗治疗各种虚寒性疾病,穴位埋线治疗慢性疑难杂症(如久咳),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开展了无痛胃、肠镜,内镜下息肉凝切术,支架植入术,异物取出术等。近年来,科室对于肿瘤术后化疗,及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ermiantan.com/bemtty/9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