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项有趣的统计。人的一生大约要撒谎8.8万次。一个男人平均每天撒谎五次,一个女人平均每天撒谎三次。而女人比男人更容易说出弥天大谎。由此可见,撒谎是人类的天性。不过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为此而虚伪不堪。我们可以识破大多数的谎言。而那些瞒天过海自始至终都未曾让人识破的谎言,那就是骗局了。
今天小编推荐的电影,就与骗局有关。《美国骗局》,由大卫·塞拉尔执导,由克里斯蒂安,艾米亚当斯,布莱德利·库博等人主演。该片荣获奥斯卡十项提名。并于年12月在北美上映。
内容简介
一次偶然中,埃文(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Bale饰)遇见了性感美艳的脱衣舞女西德尼(艾米·亚当斯AmyAdams饰),趣味相投的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打得火热。没想到,埃文是一个职业骗子,在他的鼓动和“爱情的力量”影响之下,西德尼毅然入伙,两人联手合作,将“事业”经营的有声有色。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警方早已经盯上了行事作风颇为高调的埃文和西德尼,终于,在一次精密筹划的行动中将两人捉拿归案。经不住FBI探员里奇(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Cooper饰)的游说和诱惑,埃文和西德尼决定与其合作,“戴罪立功”。尽管拾起了“老本行”,但这次一次,埃文和西德尼显然站在了正义的那一方,因为他们的对手是那些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员,他们使用骗术帮助里奇放长线钓大鱼,可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这根线貌似收不回来了......
故事背景
越战的失败和水门事件的曝光,都让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到了史无前例的低点。而千里之外的波斯湾发生的伊斯兰革命所引发的能源危机,更是让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的窘境。这便是《美国骗局》的时代背景。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这些历史背景都是遥远而陌生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片中的角色们那些天杀的发型和嬉皮的服饰,在20世纪80年代,就作为美国流行文化元素席卷了中国大江南北。许多80后90后的父母们,他们的青春时代都曾留下了美式“洗剪吹”的记忆。
电影特点
大卫·拉塞尔的三部作品都具有形式大于内容,角色大于剧情的特点。尽管《斗士》和《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分别让贝尔和劳伦斯夺得了小金人,但两部电影的故事都乏善可陈,若要更苛刻的评价,甚至可以说是无趣。在《美国骗局》中这样的风格得到了延续,若用骗术的标准来为本片评分,其难以得到一个及格的分数。骗局的精妙程度甚至还比不上一些连续剧。而人物角色的浮夸和话痨却开始有了失控的迹象。
诙谐幽默的开端
《美国骗局》的故事核心围绕克里斯蒂·贝尔和艾米·亚当斯扮演的骗子情人组合,以及布拉德扮演的FBI探员展开。贝尔扮演的埃文是一位投机商人兼职业骗子,经营着一些小生意,但主要靠诈骗为生。手段无非是开皮包公司和做贷款担保或倒卖艺术品。骗取经济危机下遭遇债务困难的人们的信任。在一次聚会中他和亚当斯扮演的西德尼相遇。两人相见恨晚在“爱情”的滋润下,两人在行骗事业上不断勇攀新的高峰。但好景不长,FBI探员里奇设局抓捕了他们,并威逼利诱两人为FBI工作去钓更大的鱼。利用招商引资的幌子行贿政府官员。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时,电影基本还在导演的控制下,甚至贝尔那自毁形象的发型和大肚皮还为电影增加了许多黑色幽默的喜感。
节奏失控的各色人物
电影节奏的整体失控,正是从詹妮弗·劳伦斯扮演的妻子洛瑟琳的出场开始。劳伦斯几乎平移般地将她在《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的表演风格,搬到了《美国骗局》里。塑造了一个神经兮兮时而情绪爆发的角色。他的表演通常会得到两极分化的评价。在面瘫女王和演技女神之间摇摆不定,喜欢或厌恶这或许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但当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仿佛被她传染似的,开始肆意飙戏和爆发,并如同机关枪扫射般吐出超长的台词时,恐怕就没有多少观众能招架了。探员的野心越来越大,骗局做的越来越大,市长,黑帮分子和参议院一个都不能少。以至于几乎无法收网。整部电影就如同这失控的骗局般彻底失去了节奏。
本末倒置的结局
关于阿拉伯骗局的主线剧情被乱入的角色,和不合时宜的爆发瞬间掩埋并最终草草收场,这样本末倒置的结局或许才是最大的骗局。毕竟它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一部舞台剧。一味地往观众脸上扔石头并不是什么好主意,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导演显然忘记了“收敛”这个词。
成就
《美国骗局》风光地收获了项奥斯卡题名,最终众望所归的净吞零蛋恐怕也是和此种过度兴奋的风格不无关系,但是,从艺术方面的每个风格来看,《美国骗局》都是优秀的,这或许才是它收获10项奥斯卡提名的主要原因。美国七十年代的经典风味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发型,服装,音乐以及影像都经过细心调校,达到了很高的还原度。它所描绘的浮世众生相也和70年代颓废荒诞的气质相得益彰。巧妙地描绘出了那个浮夸的年代。
总结
其实,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在骗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谎言之中。欧文有老婆和孩子,西德尼连名字都是假的,探员里奇甚至还有一个未婚妻。每一个人都急功近利地想要摆脱困境,被捕的市长如此,探员的顶头上司也是如此。而里奇也自始至终都处于焦虑状态。他急得要和西德尼上床总是不切实际的想要钓大鱼,里奇最后的一无所获就是那个年代焦虑症的缩影。相对而言,更加理智和沉稳的人最终都有了好的结局。埃文和西德尼最终远走高飞,当然,也有欧文的老婆的傻人有傻福。但以上细节的设计恐怕不是看一次电影就能够得出的结论。
更有趣的是大卫·拉塞尔本来想要把电影的名字命名为《美国狗屎》,这或许才是它该有的名字,当然不是暗指他一无是处,而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题,根本不是钓鱼执法的阿拉伯骗局,而是狗屎一般的70年代。影片在一开始就暗示这个故事是有现实依据的。贝尔则在故事的最后对FBI的钓鱼执法进行了批判。在那个混蛋时代,有些还不错的官员只是踩在了灰色地带想为民众做一点实事,却被钓进了监狱。
最后,我们将《美国骗局》与另一部讲述美国70年代的电影作比较,我们才能够明白他做的不好的地方有哪些。这部影片就是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后者对70年代也有着极为考究的还原,他虽然没有大牌阵容来群飙演技。,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节奏张弛有度,它的故事能够吸引人。毕竟,电影最终还要靠故事来说话。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值班小编:巴根那
图文校对:才仁多杰张莉莉
-最美法学院最美遇见你-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